44五年级科学《玩放大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学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2、科学知识:了解凸透镜的应用;了解凸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变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爱动手、动脑,但思考不够深入。通过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探究学习,完全能满足其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分组学习,讨论交流汇报达到知识互补,形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另一种透明的物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孩子们已经有这样的经验:一滴圆形的水珠、一只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杯、一个凸起的水面都和放大镜一样,能将物体放大,但对其中的道理可能还没有做过认真的思考,本课就将带领孩子们通过玩放大镜,来探究光的折射现象。1、观察并探究水滴、水杯对物体的放大现象,目的是使孩子们发现当水面为球形和弧形时,会象放大镜一样将物体放大。2、观察放大镜的镜片是什么样的。目的是使孩子们清楚地认识到,凡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都是凸透镜。3、研究放大镜有哪些作用。放大镜具有放大、聚光和成像这三大作用。其中放大、聚光作用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而对成像作用了解较少,因此,它的成像规律是本课探究的重点、难点——通过孩子们的实验和测量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像距﹥物距呈放大、倒立的实像像距﹤物距呈缩小、倒立的实像4、研究凸透镜的应用。凸透镜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课本中分别列举了显微镜、照相机、和老花镜。其中显微镜、照相机应用的还是凸透镜组。5、研究凹透镜,并尝试做一个望远镜。这是一个有趣的拓展活动,孩子们会发现凹透镜与44凸透镜完全相反的形状与成像特点,透镜组合实验会让他们惊喜地发现远方的景物被拉近了,而且影像是正立的——这其实就是一个望远镜。●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利用幻灯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凸透镜有关,通过对凸透镜的学习、了解、探究,发现其成像的规律,以及了解凸透镜的用途。在设计过程中课件主要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凸透镜、蜡烛、凹透镜、火柴、实验盘、屏各一,支架三个。2、学生准备:放大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列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出示媒体课件第一张)[为下面的探究埋好伏笔](教师出示放大镜)这是什么?玩过吗?课前布置的放大镜带来吗?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手中放大镜的镜片,其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玩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生通过用手去摸、用眼睛观察、小组的讨论来调动他们的各种感知,发现放大镜镜片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透明的镜片(又名凸透镜)(判断)(出示课件第二张)[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解凸透镜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感观,不管其为何形状,只要符合中间厚、边缘薄、透明的镜片这三个特点,她就是凸透镜(放大镜),并认识图5凹透镜,观察它有何特点: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后面望远镜的学习打下伏笔。]二、学习新课1、都玩过放大镜了,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玩的?(放大、聚光)生:我用放大镜观察很小的字,它可以把字放大;生:三年级时,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过小蚂蚁;生:老师,我用放大镜在阳光下可以在白纸上写字;生:(手举的很高)老师,我也玩过,用放大镜对着阳光,在白纸上会出现一个很亮的光点,过一会儿纸就会冒烟;师:对,刚才同学们说的是放大镜的两个用途:放大、聚光,你知道它还有什么用途吗?教师演示:拿一放大镜,对着白色的墙壁(或一张白纸),调节好放大镜与墙之间的距离,44这时墙上(或白纸上)就会出现窗外彩色的、倒立的像。(学生表现出非常惊讶的神色。)生:老师,为什么是彩色的、倒立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