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表现了对中国国民素质的深入探索,对多种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其创作方面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鲁迅的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作者简介这是鲁迅先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写作背景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旗帜鲜明地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这与毛泽东同志后来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1、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且介亭的由来,鲁迅曾住在上海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里有“半租界”之称,本文在半租界的亭子间写成,故取其一半,以表愤慨之情,同时也有讽刺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2、“拿来主义”这一提法是鲁迅的独创,这一命题包含“为什么要拿来”和“什么是拿来”(即怎样拿来)两个部分。“拿来”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吸收外国的文化可说是“拿来”。“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和主张。为什么“拿来”后要加“主义”呢?一方面对当时文坛上奢谈各种主义的讽刺,显得先生的幽默。另一方面表现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立论的严肃性。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关于杂文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特点: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第二部分(5~9):阐述“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上的错误倾向。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名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结构梳理文章开头概括了近代中国怎样的变化过程?有何作用?“碰了一串钉子”指什么?闭关主义打破大门碰了一串钉子送去主义盲目排外的闭关主义到卖国媚外的送去主义是从历史的根源和社会的根源方面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史等。批判送去主义时,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事,而不去揭露出卖国家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所以例证也就在这一范围内取材。举的三件事都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有往无来,只是单方面的取媚与讨好,在措辞和语气上,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快到没什么可“送”的地步了,与后面所说的“大度”形成对比。如何理解“丰富”和“大度”?“丰富”、“大度”是说东西多而又慷慨大方,鲁迅在这里尖锐的指出某些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可笑的自诩,有讽刺的意味。第三节如何强调送去主义的危害性的?地下的煤开完——子孙拿不出东西作祭——亡国灭种尼采自诩太阳——发了疯类比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送来”和“拿来”有何不同?“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送来”的是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说说“抛来”、“抛给”各指什么意思?“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抛给”犹如嗟来之食,意味着轻蔑侮辱,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研讨问题什么是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和“自己来拿”各强调什么?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独立思考鉴别精华与糟粕独立自主地选择得出第七节的结果有哪些原因?用什么论证方法?只是送去,有往无来(有悖交往原则)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无视历史逻辑)听凭送来,大受其害(重视现实教训)因为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