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12:163/4:1/84.5:2.710:63、提问:你有什么发现?(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学生观察课本情境图,激发爱国情操学生边提问题边思考在学习比例之前,就强调了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最佳关系”和知识的“固定点”。]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1、学生观察课本情境图,激发爱国情操。长:5米,宽:米长2.4米,宽1.6米学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比例,并且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创设这个情境有五方面的考虑:一是使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例的应用;二是“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由此引入比例意义的教学;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较多的资源;四是为以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五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1、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2、师生交流,得出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例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三、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例。1、比较学校操场上和教室里的国旗长与宽的比值。2.4:1.6=3/260:40=3/22.4:1.6=60:402、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说明: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3、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时间(时)254、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创设这个情境有五方面的考虑:一是使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例的应用;二是“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四、拓展迁移,升华新知1、做P33“做一做”。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边讲边练逐步延伸了知识。提出条件让学生自己组成比例此题有了数的形式的变化,兼备有意设难、激发挑战、活跃气氛的功效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