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校训中的《《大学大学》》格言格言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Addyourtitle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Addyourtitle东南大学止于至善香港大学明德格物河南理工大学明德任责哈佛大学的校训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2、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3、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4、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5、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6、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7、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一、《大学》来源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到了唐代,韩愈、李翱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发,十分推崇这两篇文章,把它和《论语》、《孟子》相提并论。到了宋代,程颢、程颐更是竭力推崇这两篇文章。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治国安邦学问。释题——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段宗旨前一个“明”,“使……显明”。后一个“明”,美好。“亲”应为“新”,使天下人去旧更新。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亲民”程颐:“亲,当作新。”朱熹:“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字‘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自己及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明德亲民至善美好的德行使天下人去旧更新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收获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道了。知止→定→静→安→虑→得止定静安虑得道本末最高境界目标,志向静心安处思虑收获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不懂这大学之道的,不懂得独善其身的,代价将会是我们的梦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使家庭、家族和和美美修养自身的品性使自己获得知识探究事物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八目“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八目“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庭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平天下内修外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大学大学修身修身正心正心诚意诚意致知致知格物格物内圣内圣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心—吴兢《贞观政要》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董仲舒吾日三省吾身—曾子大学大学平天下平天下治国治国齐家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