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星期天史铁生(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感知课文内容。2.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预习查评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2.朗读课文,正字正音。3.作者简介预习查评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2.朗读课文,正字正音。3.作者简介正字正音吓唬(xiàhu)挨(ái)绊(bàn)耽搁(dānge)揉(róu)绽开(zhàn)沉郁(yù)缥缈(piāomiǎo)急遽(jù)惆怅(chóuchàng)惊惶(huáng)依偎(wēi)消逝(shì)解词盼望:殷切的希望。明媚:(景物)鲜明可爱。吓唬:使害怕,恐吓。空空落落:空旷而冷冷清清。翻箱倒柜:形容彻底的翻检、搜查。耽搁:拖延时间。沉郁:低沉郁闷。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解词急遽:急速。惆怅:伤感,失意。惊惶:惊慌,惊恐。依偎:亲热的靠着,紧挨着。消逝:消失。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点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初读感知1.那是一个怎样的星期天?那是一个我经历第一次盼望的星期天。那是一个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最后没能实现承诺,让我盼望落空的星期天。初读感知1.在朗读的基础上,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那个星期天记载着“我”的第一次盼望。第二部分(2—6):写“我”在母亲一次次爽约下,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三部分(7):序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初读感知2.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研读课文3.默读课文,说说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里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我”为什么对这一天记忆如此之深?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里经历了由盼望到兴奋,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理变化。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盼望,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所以令“我”记忆如此深刻。学习目标(第二课时)1.学习运用多种方式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2.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复习回顾1.那是一个怎样的星期天?那是一个我经历第一次盼望的星期天。那是一个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最后没能实现承诺,让我盼望落空的星期天。复习回顾2.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里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我”为什么对这一天记忆如此之深?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里经历了由盼望到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理变化。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盼望,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所以令“我”记忆如此深刻。小组合作交流3.文章中关于心理变化的描写细腻生动,请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方式描述“我”的心理。(提示:可以从描写、修辞等角度分析)运用多种方式(如:描写、修辞等)表现人物的心理。归纳本文写作上的特色拓展延伸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归纳总结1.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表现了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过程,也表现了母亲__________________辛劳。期待已久而又落空失望从早到晚操劳家务的达标检测1、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的心情不同,对身边事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