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民族政权是指单一民族建立的政权,或者是一国内某个民族占据统治地位,实行对本民族有利政策的国家。如唐朝以后我国历史上的辽、金、西夏的建立。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一、辽宋西夏的并立1、契丹的兴起(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2)契丹国的建立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二、金与南宋的对峙1、金的建立2、金灭辽和北宋3、南宋的建立4、岳飞抗金5、绍兴和议1/10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2.1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1.导入渐课:十至十二世纪,我国先后出现了北宋与辽和西夏政权的并立,和南宋与金对峙对的局面。辽,北宋和西夏是怎样建立的呢?南宋和金为什么会出现对峙局面?两宋军民怎样抗击游牧民族的进攻?政权并立时期各民族的发展为我国新的统一提供了怎样的条件?2.学习目标: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960年,后轴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自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做皇帝,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979年,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103/10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宋初的统治者为了改变唐后期以来割据的局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第一,几种军权。宋太祖接触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把他们调到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又陆续削弱节度使的实权,使其徒有其名。接着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立枢密院,有调兵的权利但无统兵的权利。第二,集中行政权。第三,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契丹国的建立;辽的“蕃汉分治”制度;宋辽和战与澶渊之盟;西夏国的建立,西夏的政治制度,夏宋和战。2.通过分析、对比宋辽、宋夏议和的内容及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1.契丹、党项是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发展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4/102.宋辽、宋夏的关系,虽然有战有和,但和平相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1.契丹的兴起一、本节重点:本课主要讲述的是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所以契丹建国及制度和西夏建立及制度是重点,民族关系中重点是“澶渊之盟”。本课难点:本课民族关系中,和战交错,两者之间的关系难以把握,是教学中的难点。二、本课主要介绍了两大内容,一是契丹族的兴起、发展以及与北宋的关系;二是党项族的兴起、发展以及与北宋的关系。教材首先交待了北宋建立时所面临的民族形势,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有一初步了解。然后教材按照先契丹、后党项,从两个民族的起源、居住区、社会生活方式、对中原封建文化的吸收、政权的建立以及与宋的战、和,做了比较全面的叙述。三、新课开始前,先挂《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说明北宋并不是我国完全统一的王朝。当时,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还存在着契丹族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它们同北宋政权处于一种并立的状态。四、“契丹的兴起和建国”一目,教材介绍了三个问题:1.契丹的兴起;2.契丹政权的建立;3.“蕃汉分治”制度。关于“契丹的兴起”,教师要讲清两点:契丹的起源;契丹的生活方式及其变化。特别是在讲述契丹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时,要指导学生对契丹人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原因,指出定居生活和农耕生活的进步性。关于“契丹政权的建立”,教材从三个方面作了介绍:第一,政权建立的条件。包括契丹各部的统一;农业的推广;对汉族封建文化的逐步接受。其中,契丹各部的统一是最主要条件。第二,政权的建立。对于这一点,应讲清契丹政权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第三,政权建立的影响。它主要指契丹社会的进步。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