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鸡兔同笼》武川县第一小学党艳清教师简介:党艳清,自2003年1月1日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武川县第一小学担任数学科任教师,在十二年的时间内曾荣获市级、县级及校级各类荣誉奖二十多项。其中包括优质课一等奖,全县教学能手和市教育教学科研奖等。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2、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理解并掌握“假设法”,经历“假设——计算——推理——解答”的过程。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初步感受化繁为简的思想。《鸡兔同笼—假设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中出现了猜测法、列表法和假设法等多种方法,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假设法。“假设法”是一种算术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并有其独特的特点,是一个“假设——计算——推理——解答”的过程。假设法有多种思路,除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者都是兔的方法外,阅读材料中的抬腿法也是假设法的一种。每种思路还可以附以形象的解释,如让所有的兔子都抬起两只前脚,实际上就是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成鸡。当然,还可以假设鸡也有4只脚,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成兔子。二、学情分析:课前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一小部分学生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但多数学生对独立探索"鸡兔同笼"问题仍有困难;本班学生思维活跃、感想敢说,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经验。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尝试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2、教学难点: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四、教学策略本节课我并没有一味地追求解决方法的多样化,而是通过教师引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牢固掌握列表法和假设法的技巧,深刻感悟假设法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数学趣题——“鸡兔同笼”问题。课件出示教材103页主题图及文字师:同学们知道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师:其中“雏”是“鸡”的意思,“足”是脚的意思。(学生读题)课件出示103页主题图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鸡兔同笼”的问题。板书课题:鸡兔同笼(二)新知探究1、明确方法,尝试探究师:先估一估、想一想鸡和兔各有多少只?生:“有35个头”说明鸡和兔一共有35只。“有94只脚”说明鸡和兔的总脚数一共有94只。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脚?(学生回答)生:(假设、计算、比较、调整→结论)问: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什么感受呢?生:数据太大,画图解决耗费时间;用列表法解决可以,但感觉麻烦。问:关于要解决的问题数据太大,你有怎样的思考呢?生:把数据变小一些。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猜测,画图,列表和假设法等多种方法来解决古人的“鸡兔同笼”问题。2、交流研讨——化繁为简师:那么我们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1)猜测,画图法生1:如果有3只兔,5只鸡,一共有3×2+5×4=22(只)脚,不对生2:如果有4只兔,4只鸡,一共有4×2+4×4=24(只)脚也不对(2)列表法师:我们用“列表法”按一定顺序来计算。(课件出示教材104页表格)出示例1: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师:鸡和兔一共有8只,如果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么就有8只鸡和0只兔,8×2=16只脚,对吗?可是实际上一共有26只脚。问:说明什么呢?生:鸡的只数比实际的只数多。问:如果鸡少1只,那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填一填,算一算(学生独立计算填表)(3)假设法师:观察总脚数是怎么变化的?生:每增加一只兔,总脚数就增加2只。问:为什么?生:因为每只兔比每只鸡多两只脚。师:我们来边摆学具边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学生汇报时课件出示动态图)第一种思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①如果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有(8×2=16)只脚,这样与实际的总脚数相差(26-16=10)只脚。②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只脚,也就相当于把10只脚平均分,每两只一份共(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