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说课稿一、说教材《小石潭记》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知识与技能】1、准确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2、通过反复诵读,分析文章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复杂的心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重点:1、准确诵读;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品读精彩语段,学习融情于景的写法。教学难点:品读精彩语段,学习融情于景的写法。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复杂的心境。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准确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作者贬居生活中复杂的心境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三、说教学、学法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1、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前资料交流、诵读感悟法、创设情境法、合作讨论法等。2、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课前预习1、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2、根据资料链接,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文,随之课件展示课题。这一环节的设计,很有亲和力,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同时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展示学习目标。(目的是让学生有学习的方向。)(三)、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根据学习资料了解有关作家、作品背景;教师适当补充。。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四)、诵读课文,感知内容1、朗读课文1)自由朗读,并指出诵读方法,2)请个别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目的是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并让其掌握朗读方法。)3)范读,教师播放视频朗读。这样学生可以在优美的画面中感受课文的美,感受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疏通文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