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李海霞1、教学内容《立体图形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书小学数学第一册第34—35页的内容。2、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3、教学重点、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4、教学准备教具:10袋各种形状的实物,多媒体课件。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模型若干个。5、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从家里收集了许多小时候玩过的玩具和见过的物品,想知道是什么吗?学生:想。教师展示篮球、魔方、水杯、牙膏盒、包装盒、橡皮、桂圆八宝粥包装筒、墨水瓶盒、小皮球、色子、肥皂、铅笔盒、茶叶桶、乒乓球、玻璃球、纸巾盒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教师激励评价并媒体展示图片。师:看这么多的物品,同学们都认识,真了不起!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和研究这些物体。教师板书(二)、民主导学,自主探究师:你们能根据它们根据形状整理一下看看可以怎样分?1、看一看、分一分,揭示概念(1)、让学生分成9个4人小组,先仔细观察袋子里的礼物,然后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2)、学生汇报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有的按有角和没角分成两类,有的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分4类,这时教师用课件演示分类结果,让学生看得一目了然。(3)、揭示概念,教师依次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让学生为其取名,并说说为什么?学生可能会把长方体说成长方形或长方块,把球说成圆,教师要及时纠正,并板书名称。2、摸一摸,感知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实物摸一摸,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说说,有的发现长方体长长方方的,有尖尖的角,有6个平平的面;有的发现正方体正正方方的,也有6个平平的面,并且6个面都一样大(这一点可能有些学生有一定难度,教师及时加以引导)有的发现圆柱四周圆圆的,上下一样粗,上下都有平平的面;有的发现球圆溜溜的。教师这样放开让学生亲自尝试,加深了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培养了动手能力,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认识更加系统化,更加全面化。3、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师问:“小朋友,刚才你们看到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都穿着花衣服,如果去掉花外衣,你们还认识吗?”(课件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顺势将这些图形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做第一次尝试,依次从袋子里拿出相应的实物,完成后闭眼想象四种图形的样子。接着进行第二次尝试,教师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卡片,让学生进行辩认。这一节由生活中的具体实物到脱去外花衣以后的抽象的几何图形,过渡非常自然,学生乐于接受。4、融入生活,寓教于乐通过实践操作,感知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后,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寻找生活中这样形状的物体。例如:长方体有文具盒、数学书、药盒子……正方体有魔方、化妆品盒子、骰子……圆柱有蜡烛、灯管、铅笔……球有皮球、足球、玻璃球……这样举例,5、活动巩固,体验特征我安排了3个环节:(1)、滚一滚,比一比,让学生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放在桌上滚一滚,比比看,谁滚得最快?学生很快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不会滚,而圆柱只能前后滚,球可以四周滚,最会打滚。教师马上追问,谁站得最稳?让学生明白正好是相反的,最不会滚的也就站得最稳。(2)、猜一猜,抽学生上台摸大箱子里的礼物,把摸到的感觉说一说,下边同学猜是什么。也可以让下面同学先描述图形的样子,上面学生按要求摸出实物。学生们纷纷跃跃欲试,都想知道到底藏了什么好东西。(3)、搭一搭,让小朋友做一个小小设计师,自己想象,自由发挥,用学具搭出各种美丽的造型。以上活动利用视觉、触觉、运动觉的协同作用,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