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今、匆匆知识精讲一.本周教学内容:《“今”》《匆匆》二.重点与难点:1.理解两文的中心思想及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2.通过朗读,体味议论文以理服人和抒情散文以情动人的特点。三.课文思路《“今”》首段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并总说其可贵的理由,然后从正反两面阐述时间最可宝贵,接着从“过去未来皆是现在”这一角度进一步阐述时间最可宝贵的道理。最后用有因果关系的两句话得出全文的结论,作者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晓人以理,劝人惜时。《匆匆》一文运用形象的表现手法,抒发自己要珍惜时间,干一番事业的情怀。全文五个小节,第一小节写时间一去不复返;第2小节写“我”因感悟年华虚度而惶恐;第3节具体写时间匆匆,这是全文的重点,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时间的流逝写得具体可感;第4节写“我”由感悟而发奋的心境;第5节抒情结尾,与首段遥相呼应,再次强调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四.课文特点:两文题材相同,都是晓喻人们要珍惜时间,但写法迥异:1.文体不同。《“今”》是议论文,它以理服人。作者先提出论点,然后分三步阐述道理:(一)“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正面);(二)“今”最易丧失(反面);(三)“过去未来皆是现在”,层层递进,逻辑性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匆匆》是抒情散文,它以情感人,用生动形象的叙述描写打动读者。作者用第一人称写,显得亲切、自然、真实,也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作者一方面描写时间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一方面描写“我”虚度年华,事业无成,从而构成鲜明的反差,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惜时的必要。2.语言风格不同。《“今”》的语言逻辑严密,雄辩而真切;《匆匆》的语言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情真意切。【模拟试题】(一)基础知识运用和理解1.给加点字注音:()归()()()徘()()2.解释词语:(1)风驰电掣(2)大化(3)涔涔(4)渊源3.填空:(1)《“今”》是一篇________文,作者__________是中国共产党的__________之一。文中作者用___________方法,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2)《匆匆》是一篇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文中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他的有名散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3)屈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__,是我国__________时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代表作《__________》,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__________。(二)课文阅读甲(1)有的哲学家说,时间只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2)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3)我认为“过去未来皆是”的话倒有些道理。(4)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5)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6)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一凑合而成的。(7)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8)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9)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10)一时代的变动,绝不消失,仍遗留于次一时代,这样传演,至于无穷,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联的永远性。(11)昨日的事件与今日的事件,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12)此数个复杂事件与明日的数个复杂事件,更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13)势力结合势力,问题牵起问题。(14)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15)“过去”、“未来”的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16)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17)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18)这就是“”最可宝贵的道理。[阅读提示]选段从“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角度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阅读时注意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注意理解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练习]1.把选段分为三层,正确的一项是()A.(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