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专题复习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是高考重点也是难点。高考一般以区域图为命题载体,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以地貌示意图等图文材料进行地貌特征阐释,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因此,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对区域进行准确定位,然后运用相关外力作用的知识对地貌特征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第2课时外力作用2.外力作用与地貌1.着眼于区域认知,掌握外力作用的分布规律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沿海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高山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区域(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依据区域环境判断)(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沙丘流水的溶蚀作用峰林和溶洞流水的侵蚀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山谷中的碎石风化作用高山上的破碎岩石外力作用地貌形态(依据地貌形态判断)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湿润地区丹霞地貌(下左图)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下右图)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回答18、19题。19.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A.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B.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C.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D.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A注意事项:1.注意风化与侵蚀两种作用的差异。风化是指岩石多在无外力的作用下,受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发生的破坏,与风无关。侵蚀则是在“外动力”作用下发生的破坏。风化的结果是岩石变碎、变小。侵蚀的结果是物质被移走,留下千疮百孔、沟壑纵横的面貌。(1)冰川侵蚀作用,形成“U”型谷;后来冰川消退,谷地中的河流的下蚀作用明显,形成“V”型河谷。3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材料一世界上有许多谷地,从形态上看,有“U”型谷,如挪威峡湾;有“V”型谷,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有“u”型谷,如东非大裂谷。谷地对气候、生物、水文等影响很大,河谷往往也是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材料二图甲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某河谷剖面简图,该谷地沿线无断层。(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图甲中该形态河谷的形成过程。(6分)所示为雅鲁藏布江某段(自西南流向东北)夏季分布状况,该段河流所在河谷年降雨量仅140mm,冬季盛行偏北风。(1)说出PQ、QR两段河谷地形的差异,并指出产生差异的因素。PQ为峡谷,QR为宽谷;岩石硬度;河流流速。地貌类型地貌成因答题模板侵蚀地貌流水侵蚀地貌河谷、沟谷、峡谷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可溶性石灰岩在流水中含有的CO2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风力侵蚀地貌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二:主要典型地貌的形成原因知识梳理是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形成的地貌。(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1、侵蚀地貌流动速度、岩性所示为雅鲁藏布江某段(自西南流向东北)夏季分布状况,该段河流所在河谷年降雨量仅140mm,冬季盛行偏北风。(2)说明QR河段沙洲形成过程。(3)分析甲地沙丘形成过程。(2)PQ段上游河流流速快,侵蚀力、搬运能力强,携带泥沙量大;QR段流速缓慢,泥沙沉积,形成沙洲。。(3)(甲处上风向河床宽阔,)冬季枯水期大片沙滩裸露,偏北风将沙搬运至甲处,因山地阻挡,风速减小,风力沉积形成沙丘。。沙源,搬运减弱,沉积位置沉积地貌流水沉积地貌冲积扇河流携带大量碎石和泥沙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