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一种通病——重养轻教作为父母,必定是你孩子此生所获得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教师。在孩子行为习惯、人格、智力最易于塑造的时候,你拥有最佳的机会去影响他,按照他能够适应的速度,在他最乐于学习的时候,用他习惯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全面和谐地教育他。但是,我们的家长们却把更多的爱心和精力用在了惯养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上。这是导致家长们烦恼的第一个原因,毕竟“惯养”和“教育”出来的孩子是不同的。给予的是惯养,却希望得到教育的果实,当然是不可能的。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从他一出生起父母就肩负起了一生的责任。父母给予孩了的不仅仅是一个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足健全的心智。父母应该是孩子一生中最初的、最好的,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老师,他们并不会因为情感的联系而失去教育自己后代的能力。不容否认,早期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要环节。曾荣获过诺贝尔奖的遗传学家、芝加哥大学校长乔治.W.比德尔指出:“我们的教育体系错过了大好的良机,因为人们忽视了孩了发育中最敏感的时期,我们严重低估了孩子学习的能力。我们必须倾听孩子们的要求,这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教育并不意味着教你3岁的孩子读报、背诗,以滋生他的骄傲之情和养成他的虚荣之心。你不必因为邻居4岁的孩子能读书,会做加、减、乘、除而强迫自己的孩子也这样做;也不必为了确保他会在18岁时考入清华、北大而绞尽脑汁……我们的教育不应出于这种目的。我们不能试图把3岁的孩子教得像5岁那样大,或者把幼儿园变成一年级教室,我们不能剥夺儿童游戏的权利,更不能拔苗助长。家庭教育意味着每一位家长都必须努力去理解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探索的动力,它源于孩子在大脑发育过程中感受刺激和热望学习的急切需要。这种理解如同你理解和满足孩子身体对营养食物的需要一样。早期教育要求运用关于孩子大脑在生命初年里所需要东西的新知识,努力使其精神、行为的发展更加接近他的真实潜力,从而使你的孩子更加聪慧、健康、快乐。每一个孩子都有求知的欲望。你可以想一想,孩子在说出第一个能让母亲听懂的单词之前,曾经多久一个人独自高兴地嘟哝着一些似乎谁也听不懂的音节?没有人在督促他进行这种往往长达数月没有回报的练习,这种坚持不懈是自然天性。在一天里,一个3岁的孩子会一刻不停地问多少问题呢?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对原因和结果、对于自然界的一切奇妙之处,都想去寻找答案。当这种“为什么”的涓涓溪流,碰到一位心烦忙碌、疲惫不堪的母亲时,被截断。四五岁的孩子喜欢“模仿性游戏”——假装已是大人,但他们很少模仿休闲时的大人,而是工作中的大人——洗碗、做饭、看孩子、开车、打仗等等,以及工作中的医生、护士、士兵、售货员、警察、教师等。你是否持续观察了孩子一天内的活动:是什么使他感到最为高兴?什么东西吸引他最大的注意力?他对什么东西的兴趣最为跃久?了解了这一切,我们便抓住了教育的最佳时机。或许有人会说,哪一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哪一个父母不想使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才能的人?这美好的愿望能否变成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是否懂得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塑造孩子的心灵。用错误的方法去教,甚至比同一时间里什么也不教更糟。不知父母是否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新买的玩具,过不了几天,就被肢解得七零八落……这些看起来令人恼火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则是兴趣盎然。日本心理学家井深大曾说:“对孩子来说,弄坏玩具也许正是他们玩的目的,如果大人在孩子正专心致志拆玩具时,加以制止,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足干涉,反而失去了育人的最佳时机。”实际上,从不想搞清玩具里面的秘密的孩子,才应该引起家长的注意。将一件玩具大卸八块后很难再重新组装,或许儿童正是在这种拆了装、装了拆的过程中调动和发展自己创造的潜能。放着平坦的大道不走,孩子往往喜欢走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崎岖小路。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更喜欢复杂的事情,他们是带着喜欢观察复杂事物的天性来到世间的。对孩子来说,平坦的大道单调乏味、缺少变化,而羊肠小径等变化的形式则更易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获得丰富的感受,从而发展他们的逆向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