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设计会宁县平头川镇中心小学师满兵教材分析:《落花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语言朴实无华,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等一系列活动,十分自然地揭示了主题思想:“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设计理念: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四年级初始是训练质疑的最佳时机,本课设计力求引导学生提出真问题,并教给方法帮助其解决问题,以此品析关键词句,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以及行文的好处、妙处,使学生真学、真想、真收获、真提高。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词语和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4、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渗透质疑方法。5、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2、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3、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渗透质疑方法。教学准备:1、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2、布置学生预习:(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2)、查资料了解花生果实形成的过程。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读准轻声词、多音字,理解生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尝试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教学过程:一、巧妙激趣,导入新课1、(出示谜语)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2、导入课题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花生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3、解题师:其实,落花生指的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花生,那为什么把花生叫做落花生呢?老师课前查找了一段资料,咱们一块来看一下。(出示课件: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在地上开花,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了花生,所以叫落花生。)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1、回顾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2、读两组词语(多音字、轻声词),正音。3、读句子:“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考察“后园”、“茅亭”的读音、含义;检验是否掌握轻声的读法(吩咐),是否能读通本文中较长的句子。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提出问题师:那么这篇文章围绕着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朗读课文。2、解决问题师:谁来说一说?(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3、小结师:你看,在同学们的合作下,用小标题的形式把这篇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真了不起!这篇文章围绕着落花生写了(指板书齐读)这些事情,那你们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呢?为什么?(生答略)师:是呀!种花生、收花生要几个月,可作者在这里只用了一段话,却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写父亲和我们一起谈花生,那么课文哪部分是详写,哪一部分是略写,能说说吗?四、学习“种花生”、“收花生”的部分。1、提出问题师:好!我们来读一读种花生、收花生这一部分,看一看你们都能读懂什么?有什么问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2、学生谈收获。3、学生质疑预设:收获后为何用“居然”?(合作解疑)4、指导朗读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看你们能体会出什么?你看就是这样一片荒地,又是在我们姐弟几个孩子的侍弄之下,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花生。哎呀,这多么让人兴奋哪!来,再读读这一句,读出惊喜之情来。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1、师:是啊,母亲也和我们一样感到高兴,于是她提议我们来过一个收获节,而且还把父亲请回来了。一家人吃花生、谈花生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2、布置作业: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摘抄好词佳句。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