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执教人:汉阳区西大街小学朱珣珣指导老师:汉阳区西大街小学彭娟汉阳区西大街小学熊菲【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页例1,做一做及第47页第1题,第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理解算理并能正确笔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2.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探究方法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并体会问题解决表征方式的多样性,逐步渗透“转化”、“数形结合”的思想。3.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笔算。【教学难点】十位上的数所乘得的积的对位及竖式书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自主学习单等【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口算(借助情境练习口算)14×2=5×11=13×20=23×2=21×10=15×3=(你是怎么算的?)2.笔算431×2=想一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是怎样的?3.揭示课题并出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1板书:个位上的数--------乘数的每一位--------积依次乘【设计意图】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口算乘法,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为新课做好知识上的铺垫,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能够顺利迁移,并在逐渐顺延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二、学习新知(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出示例1:每套书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1)引导读题: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2)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乘法?2.读算式14×12,问:这是一道怎样的乘法算式?3.估算14×12,问:实际结果与估算的结果比较会怎样?(二)借助旧知,探究新知1.呈现问题,操作明理(1)14×12=,你们会计算吗?(2)理解算理,探究算法①14×12=,你想借助什么直观材料来说明道理?②根据数学信息,出示点子图。说一说:这个点子图表示什么意思?③怎样计算14×12呢?把你的方法试着用点子图表示出来。学习提示:圈一圈:在点子图上圈出你的算法。算一算:把你圈出的算法用算式表示出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与同伴交流。(3)学生自主操作并列出算式。(4)全班交流。①呈现学生作业并交流自己的算法。②引导归纳: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把新知“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旧知去解决新问题。如:14×12可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2【设计意图】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已有的基本活动经验,由摆小棒算乘法迁移到利用点子图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道理。以动手操作和直观表象作为支撑,引导学生归纳、分类,利用学过的旧知解决新知,渗透“转化”、“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亲历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数学模型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也为下面竖式的学习做好了铺垫。2.厘清思路,明确算法(1)想一想:怎样用竖式计算?板书:读竖式,说14×12表示意义?(2)试一试: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14×12=。(3)收集学生作品,全班交流。①呈现学生作业并交流自己的算法。②生生互议。③结合点子图,师生交流竖式计算。(4)引导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一位数在算法上有什么联系?补充板书:十位上的数-------乘数的每一位--------积【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首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尝试笔算;其次,借助点子图的研究让学生理解竖式每一步表示的含义,沟通算理与算法的关系,明确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突破难点;最后新旧知识对比,沟通联系,总结笔算方法。整个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数学思考、互动交流的平台。三、巩固运用1.第46页做一做:用竖式计算。23×1333×3143×1211×222.第47页练习十第1题,解决问题。(1)出示点子图,你会列式吗?(2)计算22×13和13×22,你发现了什么?3.想一想:□□×□□可以怎样填?【设计意图】必要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本节课中将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一是基本练习(做一做),直接运用今天所学3的知识来检验学生笔算方法的掌握,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变式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