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向的探讨【摘要】:当今世界各国的准则趋同是大势所趋,中国的会计准则也越来越倾向于国际化,2007年我国开始施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本文分析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则,阐述了会计准则国际化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我国会计准则趋同过程中的建议。【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化探讨一、会计准则国际化(一)概念国际化,指的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中,尽量减少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寻求大家认可一致的内容,达到信息的国际可比性。与之相对应,会计准则国际化就是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也就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执行本国的经济业务。(二)特征及意义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特征有可比性、协调性、标准化、统一性,即指会计准则的相互可比性,国际间处理的标准化,世界各国通过国际惯例,使会计惯例协调,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准则处理本国的经济业务。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意义则是有利于发展国际投资;有利于加强跨国公司的管理和促进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国际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能使企业会计部门节省开支,降低编制财务报表的成本。(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应遵循的原则第1页共8页在经济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也都以不同速度向这个共同的目标迈进,我国新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已体现出这一点。我国的目标就是逐步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使会计信息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1、适合国情原则会计准则国际化不是单纯的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靠拢。而是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学习消化主要发达国家准则制定及会计执行的原理与规律,从而形成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实施的理论和实务指南。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要力求实质性趋同,不要单纯追求形式上的统一;要讲究实际效果,不要一味的追求速度。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为中心,积极推进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3、现实性与超前性结合原则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中,要以现实为出发点,也要具有超前意识,才能有效化解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确保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并满足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持续需求。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利与弊(一)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有利之处。1、会计准则国际化可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放眼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在这种发展态势和时代潮流的推动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影响不断扩大,世界各国会计准则趋同步伐明显加快,我国需要一种全球通用的高质量的商业报告语言,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提供基础保障。新实施的会计准则可大量消除不同会计实务生成信息的商业语言障碍,让我国企业与不同地域的企业可顺利地交流信息,评估客户的实力,促进资金有效流动,避免无效投资和资源浪费,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交流与合作。第2页共8页2、会计准则国际化可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会计国际协调是各国政府增强本国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以及公司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时,降低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筹资成本、提高筹资效率的重要考虑。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国际投资、融资的能力,必须加快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和透明度,降低国际投资、融资成本,从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逐步缩小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中国企业启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统一、协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后,在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中国公司按照这样的会计准则编制高质量的财务报表,可以减少跨国发行证券的上市成本,有利于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有用,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从而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快速融入资本市场的全球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