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登高-(3)VIP免费

登高-(3)_第1页
1/16
登高-(3)_第2页
2/16
登高-(3)_第3页
3/16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4.感受诗人在国乱家亡中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诗人的际遇,体会诗人的心境和爱国情感。2.感悟本首诗歌的深远意境。导入新课1.回顾学过的诗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导语:755年,安禄山起兵叛唐,唐玄宗逃往四川,唐肃宗即位,爱国诗人杜甫投奔肃宗朝廷,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此名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于战乱中的另一首词《登高》,看看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又抒发了对国家怎样的感情?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爱国诗人,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四年,去世前三年,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听朗读朗读指导2.听完朗读,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情感蕴藏首联:哀婉孤独颔联:沉郁高昂颈联:愁苦沉痛尾联:忧愤无奈本诗感情基调:沉郁悲凉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的重阳节,爱国诗人杜甫登上高处,写下了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读完此诗,请思考这首诗写具体写了哪些内容?整体感知1.首联、颔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回)落木(无边)(下)长江(无尽)(来)秋景凄凉,奠定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2.颈联、尾联:抒情。1)常年作客他乡的羁旅之悲2)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3)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之恨4)年老发白而壮志难酬之虑5)贫病戒酒而无法消愁之苦悲秋悲秋整体感知1.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爱国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你喜欢颔联?为什么?(由学生各抒己见讨论)问题探究2.朗读前两联并思考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是什么?前四句中,在短短28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事物,而每种事物各有各的特征,而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既是国家,也是个人。从诗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的爱国情怀。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分析鉴赏1.诗人的形象: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诗人形象。2.写法赏析:对仗工整精美,语言精炼、准确,语调抑扬顿挫。本诗小结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大量的诗作中,我们似乎恍然大悟,爱国诗人杜甫悲“秋”,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更深层的是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登高》一诗真正的意蕴,是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国家之秋的有机统一,体现的是诗人忧国伤世的博大志士胸襟和爱国情怀。课后拓展请大家结合本诗,联系之前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好好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