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体验性题型例析(上)①高考热点分析在《高中物理课程目标》中谈到:把物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物理知识与应用技术、人文学科相结合,能使学生获得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了与课程目标相对应,考试大纲中也强调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因此,开展对体验性题型的选编,激发考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中,关于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方面,相应的条目有:①用运动学公式分析日常生活中做直线运动的问题②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③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④用功能原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⑤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⑥感受离心现象⑦关注抛体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而在选修模块中,关于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方面,相应的条目有:①静电的利用和防止②关注家用电路和家用电器③体验和认识磁场④分析生活中电磁感应现象⑤我们身边的电磁场和电磁波⑥我们与光⑦体验碰撞⑧体验机械振动和机械波②体验性题型例析题型1:用运动学公式分析日常生活中做直线运动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不少运动体验跟直线运动联系在一起。如体育运动、坐车出行等。直线运动是一种常见而简单的运动,掌握直线运动的规律是研究复杂运动的基础。[样题1]假设你是一位身高1.8m的运动员,参加本次校运会100m比赛,在当天比赛中,有一站在跑道旁边的学校摄影记者用照相机给你拍摄冲线运动,摄影记者使用的照相机的快门(曝光时间)是1/60秒,得到照片后测得照片中人的高度为2cm,胸前号码布上模糊部分的宽度为0.3cm,试计算你冲线时的瞬时速度。解析:根据你的实际身高及相片中的身高可确定相片的比例尺为1∶90,由此可知运动员在t=1/60秒时间内的位移为x=0.3×10-2×90m=0.27m根据瞬时速度的定义可得,你冲线时的瞬时速度为v=x/t=0.27÷(1/60)m/s=16.2m/s点评:如何利用相片处理物理问题是体验性极强的试题。[样题2]你只有一把不长的直尺(长30cm)和一块手表,怎样去测量商场自动扶梯的运1行速度。解析:自动扶梯一般为匀速运行,v=。s为两层间的运行距离(不是楼层高度),可借助直尺量出两级阶梯间的竖直距离和水平距离,再数一数两层间的阶梯数,即可计算出s,运行时间t的测量可以是自己随扶梯上、下几次,也可以通过目测其他顾客上、下的时间,要注意计时的起点和终点应与s相吻合,当然要多测几组数据求平均值,还要注意安全。[样题3]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的过程是这样的:让水龙头的水一滴一滴地滴在其正下方的盘子里,调整水龙头,让前一滴水滴到盘子上听到声音时后一滴水恰离开水龙头,以第1次听到水击盘声开始计时,测出n次听到水击盘声的总时间t,用刻度尺量出水龙头到盘子的高度差h,即可算出重力加速度。设人耳能区别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声速为340m/s,则()A.水龙头距人耳的距离至少为34mB.水龙头距盘子的距离至少为34mC.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式为D.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式为解析:由h0=gt2,取t0=0.1s可得h0=0.05m,即要能区别两滴水声,水龙头至少应距盘子0.05m,而与水龙头与人耳的距离无关(只要能听到滴水声)。以t1表示水滴下落的时间,则有h=gt12,而t1=,故g=。本题应选D。点评:以上两个实验方法属于最近实验法。即它是利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物体或看到的现象而设计,简易、有效、可行。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要积极观察,认真挖掘,创造出科学探究的新成果。题型2、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力的概念是贯穿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力的合成与分解所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也是所有的矢量合成与分解时所遵循的普遍法则。现实世界中的所有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无一例外,力与我们的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着广泛的应用。[样题4]做引体向上时,两臂与横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