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做一块卵石》教学参考一、教科书说明:本课通过做卵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块变小、变圆的过程,从而推想大自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本课探究活动中,主要让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对不易观察到卵石形成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活动准备:教科书中以各种各样的卵石作为背景,展现了课堂探究的主题。利用文字提示了课堂探究需要的典型材料,酒精灯、有盖的大口玻璃瓶、页岩、碎砖块等,为本课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和卵石磨圆过程的模拟实验作好材料上的准备。选择页岩来进行模拟气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的实验,是因为页岩质地较软,实验效果好。如果找不到页岩,用其他薄片状的岩石,例如风化的花岗岩,也是可以的。用在卵石磨圆模拟实验中的碎砖块,应尽量选用些棱角明显的,便于实验前后的对比。另外,教科书还提示学生搜集一些有关卵石形成的资料,目的是丰富学生知识,为课堂探究作充分的准备。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欣赏美丽的卵石。教科书提供了四幅美丽的卵石图片,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卵石。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卵石存在较大的区别,如:卵石的大小不同,有的大如鹅卵,有的小如豆粒;卵石的圆度也不相同,浑圆状、椭圆状、长椭圆状都有,其中以椭圆状的居多;卵石的色彩也不同,红、黄、灰、黑、白、黑白相间、红黄辉映等,色彩纷呈,应有尽有,美不胜收。同时也引导学生发现卵石具有相同点:形状都近似圆形,表面光滑,为下一步学生猜想卵石的成因,提供依据。在各种卵石图片中间,一卡通的语言“嗨,我的名字叫卵石。”显得趣味横生,更贴近学生,增加了亲切感,便于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此环节设计的目的,不仅能使学生感知到卵石的多种多样,也通过欣赏卵石活动,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活动二:做一块卵石。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生做“卵石”的活动场景图。图中展现了做卵石需要的一些材料:石头、砖块、锤子、瓶子、水等。主要显示了学生做卵石可能要经历的几个过程:将石块或砖块敲碎;在地上磨或两块石头互相摩擦,去掉石头的棱角;把一些棱角明显的碎砖块、水一起放在一个大的广口瓶里,盖上瓶盖,使劲摇晃,进行磨圆作用,这些碎砖块由于水的冲刷和相互55摩擦、碰撞、棱角消失了,变成了表面光滑的近似球形的“卵石”了。教科书所提示的方法仅是一些活动指向,将石头变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实际活动中学生可能会选取其他方法,教科书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做一块卵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体验石头变圆要经过的一些过程,为推想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原因作铺垫。教科书中没有进行文字性的方法说明,这也充分体现了教科书空间大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活动三: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本活动包括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教科书中展现了一幅大自然中卵石形成的卡通图。高山上,岩石摇摇欲坠,树根深深扎入岩石缝隙中,将岩石撑裂,远处的高山上还有厚厚的积雪。这些充分显示了大自然中的风化作用对岩石造成的破坏;山脚下,堆积着大大小小棱角分明的石块,暗示是从高山上滚落下来的,有些随着高山上的流水被冲入河道中,也暗示了河水对岩石的搬运作用以及在搬运过程中的磨圆作用;河岸边,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卵石,显示石块受到长期的水流冲击以及互相碰撞、摩擦等逐渐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河的下游岸边,有一些砂子,也提示学生想到,卵石经过大自然中的风化作用、搬运作用、磨圆作用,会变成细砂。此活动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大自然中的卵石存在环境,将做卵石用到的方法与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类比,推想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二个环节:教科书展现了两个卡通人物的对话内容。一个说“温度会对岩石造成破坏吗?”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是指昼夜、季节的温差会使岩石的表面与内部胀缩不均,日子久了,岩石会产生裂缝。另一个说“做个模拟实验吧!”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教科书中配了两幅图,一幅是学生进行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