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浦江县纪实2013年以来,浦江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认真践行“两山”重要思想,深入打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两路两侧”“四边三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花漫浦江”“垃圾分类”组合拳,以断腕之痛、涅槃之魄换回了绿水青山。全国违法建筑治理现场会、全国水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会在浦江召开,连续三年荣获“大禹鼎”,获评全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全省首批“无违建县”、省“四边三化”行动优秀县,全省最美省道——S210桐义线浦江段,全省“最美公路”——侯蒲公路,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全省首个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试点县……浦江,正全速向全域美丽进军。“两拣四分”,垃圾减量化成效显著今天走进浦江,没想到衡量一个城市生态文明的一把尺子也可以是垃圾分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浦江要践行这一科学论断,解决垃圾分类这个难题。不做盆景,要成风景。2015年以来,为进一步深化“五水共治”、推进“两美浦江”建设,浦江按照“分类优环境,环境惠民生”的要求,积极开展了全县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漫步在浦江乡村,宽敞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房屋,清澈见底的池塘,充满欢声笑语的小公园,过去脏、乱、差的农村环境都成了历史,垃圾分类回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了分类更加精细、更加精准,浦江全面推行“两拣四分”程序,有效解决了首次分类失误、途中二次混合、分类笼而统之等问题,垃圾减量化成效明显。全县年减少垃圾填埋2.8万吨,垃圾减量率达50%以上,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翻番。“四分”是指将生活垃圾分为“会烂”“不会烂”“可卖”“不可卖”四种。首先,对生活垃圾粗分为“会烂”“不会烂”两大类,再对不会腐烂的垃圾分为“可卖”“不可卖”两类,鼓励农户和保洁员将不会腐烂垃圾中可回收、可卖的垃圾自行收集,实际需填埋处理的仅剩“不可卖”垃圾。“两拣”是指农户一次分类、分拣员二次分拣。在进入垃圾微生物发酵设备之前,分拣员对收集的“会烂”垃圾再次分类,拣出混在其中的“不会烂”垃圾,确保100%的分类正确率。并且,分拣员根据二次分拣情况,对各村、各保洁员的垃圾分类正确率进行“好、中、差”三级评定,结合日流水登记表制度,为后续督查考核提供第一手依据。如今,浦江已实现了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机械发酵,垃圾资源利用最大化“分类产生价值,垃圾变成资源”,这句话在浦江得到了生动的实践。在这里,垃圾分类处置站不仅不会让人避之不及,反而有人早起去那儿排队。原来,排队是为了免费领取有机肥。在浦江的垃圾分类处置站,每天分类收集的会腐烂垃圾,经过加工后变身为有机肥料,免费供给有需要的农户。通过垃圾分类,浦江全县每天大约能收集100吨会腐烂的生活垃圾。经过两天时间的发酵,这100吨垃圾会变成25吨左右的初品有机肥料,重新回到田间地头,“化作春泥更护花。”“比别人多做一小步。”浦江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马深源说,浦江比别处多下的功夫,就是垃圾分类收集之后的这48小时。事实上,目前我国城市垃圾收集后的处理,仍以卫生填埋甚至简易填埋为主。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更是相对薄弱。由于缺乏妥善的处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被垃圾占用。探索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就是为了突破“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的困境。早在2014年,浦江就在郑家坞镇、檀溪镇大坎村、杭坪镇薛下庄村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取得了“先易后难、先谋后动、先处后分、先试后定”的工作经验,摸索和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分类模式,同时针对区域人口密度较小、垃圾产生量总体不大的特点,浦江采用了土地相对集约、处理相对快速的“生态处理中心”模式,成肥时间短、见效快,百姓容易接受。如今,浦江每个(乡镇)街道至少配有一座生态处理中心,分类处理“会腐烂”垃圾。目前全县共有41台微生物发酵设备,日均处理“会腐烂”垃圾100余吨,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政府减负担。同时机械发酵设备不产生渗滤液,全县每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