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人:朱昌寿单位:吉庆初中课案(教师用)第三课《我的老师》(新授课)【理论支持】《新课标》指出:应把教学中心由“教”转移到“学”,教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尤其要注意学生是否真正从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中收到益处。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过程理论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在设计《我的老师》教案时,力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有效生成,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所选取的七件事。2.学习本文有详有略地叙事的方法。3.能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有详有略地叙事的方法。2.体会关键词句所蕴含的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阅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课内探究一、学1.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到“老师”这个词,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许多的老师形象。其中的“好老师”让我们铭记终生,能给大家说说你记忆中的“好老师”吗?(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走进作家魏巍的童年,领略魏巍心目中的“好老师”的风采!(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2.检查预习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3.自主阅读(1)明确学习任务:【出示幻灯片】1.学生初读课文,思考:(1)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蔡老师留给作者的总印象。(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七件事。并说说哪些详写,哪些略写。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段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抓住关键的词句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设计第1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课文的内容;设计第2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局部去品1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2)自主阅读,圈点批注: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②根据学习任务自学课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教师巡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偏差作个别指导。)(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自己领悟。教师在教学时只能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叶圣陶还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环节既有助于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又能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充分对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小组合作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四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探究,试着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点。【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设计有助于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进行有效学习。这是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二、导1.班内探究(1)分小组汇报探讨结果,并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2)对各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新课标》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时,教师针对文本和学情,设计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组内通过交流、合作、探究,共同分享成果,解决疑难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可深入学生中,对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给予必要的评说与指导。】2.精讲点拨。a.对问题(1)的点拨(1)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蔡老师留给作者的总印象。【点拨方法】对回答这个问题,应引导学生抓住能概括人物特征的形容词来回答。【参考答案】温柔、美丽(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课文中所写的几件事。并说说哪些详写,哪些略写。【点拨方法】在概括文中所写的几件事时,引导学生用简洁而又准确的语言来概括事件。并明白内容写得较具体、生动的属详写,内容写得较概括的属略写。【参考答案】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让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纠纷;我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