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学习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预习导航一、知识链接陶渊明,字元亮,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书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出任彭泽令,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离职回乡。《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酒后写的,共20首。课文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大约写于作者归田后12年。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二、字词句积累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轻声朗读五首诗,直到能顺畅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1注意字音车马喧()东篱下()见南山()2、诗中有些词语的含义比较重要,对理解诗歌内容很有帮助,请你把它们的含义记住。喧:心远:东篱:悠然:真意:课堂活动一、激情导入我国古代的进步知识分子,有着高尚的品格,往往与社会的浊流相对立,与官场上的黑暗相抗争,大多数会选择一条路——归隐。东晋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他弃官归田后,做了许多悠然自得的诗,来表明他的心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饮酒》诗。二、活动任务1、名句的理解、积累和赏析。2、总结从多角度赏析诗词的方法。三、活动过程活动一:朗诵指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1、采用自读、齐读、背诵、吟咏多种方式2、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应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请你试着把它的感情读出来。活动二:疏通诗意,探究内涵1、划分《饮酒》朗读节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你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志言。2、诗人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与喧”呢?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样理解?4“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望”、“看”等字,表达效果是否一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5、《饮酒》最后两句怎样理解?作者领会到“真意”,却忘了该怎样表达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6、这这道诗抒发了诗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学习收获1、根据要求写出《饮酒》中诗文原句。(1)最受世人推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点明诗人居闹市而心自静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3、对《饮酒》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