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考语文二模考试试题2020.5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世界各国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强制人们保持社交距离,从而减缓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保持社交距离的目的是防止人员混集导致病毒传播。自我隔离是保持社交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更加明确,是防止已感染人群或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在目前的疫情状况下,保持社交距离也许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最新计算机建模研究警告说,除非有疫苗或特效药问世,或采取激进的隔离措施,否则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也许需要维持到2022年。这是因为,假如病毒存在季节性变化,疫情仍有反复的可能。保持社交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自有其原因。有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得病早期传染性极强,潜伏期病毒携带者也有传染性。假如一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依然正常进行社交活动,在两个月之内,可能会使近6万人感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也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这些人也许不知道需要自我隔离,但如果能自觉保持社交距离,也能在无意间阻止病毒的传播。已经有证据显示,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可以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避免出现病毒传播的多米诺效应。对武汉疫情的研究显示,大规模管控措施的实行让武汉的基本传染数从2.35降到了接近于1。而当基本传染数达到1时,病例数就不会再继续增加。(摘编自叶子《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究竟有多重要?》)材料二: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数千年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但完备不等于科学,现代社会讲求科学;完备也不等于简便,现代生活方式要求礼仪简便易行,而不能繁琐或不周。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易传染疾病;多握之后易疲劳;握后常不能及时洗手,给健康带来隐患;明知有传染病却因害怕失礼而不得不握;此四者为不科学。十数人须一一握手颇费时间,数十人不能遍握而于无意中造成亲疏之别,群众场合只能握其代表:此三者为繁而不周。有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此为显明之理,不再具论。其实,拱手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而握手礼是近代的舶来品,既然存在诸多弊端,不如重行拱手礼。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五条。其一,避免了上举“七累”,已是于我民族功莫大焉。其二,当前疫情严重,需要全面防治,不但需要有医疗保障,有诸多净化环境的科学措施,还要有改礼惠民的人文措施。废“握”改“拱”,不费一钱一物,可谓“一举手之劳”,而风气所开,顿可“防患于未然”。其三,今后若有甲肝、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至少不会因每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转传播,害我人民。其四,拱手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五,拱手礼颇有特点,潇洒自如,仪态端庄而礼意浓切,颇具中华文化的魅力,若能成为“国礼”,则为又一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礼花”。(摘编自项纯文《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材料三:据媒体报道,4月4日从上海站始发的列车上,有乘客因摘口罩吃饭引起其他乘客不满,引发双方冲突。这提醒我们在继续关注疫情的同时,也要直面常态性的疫情防控可能给社交距离、社会行为规范乃至社会心态带来的微妙变化。高铁毕竟不同于地铁可以完全禁止进食,铁路部门也没有相关禁令,那么,坐高铁进食也就很难用违反相关规定来定性。但从防疫角度来讲,这样的行为引起一些乘客的担忧不无道理。这种模糊的界限,其实更需要具体情境下的个体去把握,不能完全用规定去裁定。如列车员就可以建议乘客错峰进食,并且在进食前与周边乘客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