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大榆树中心校王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2.让学生学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活动,进行归纳,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有探究的欲望。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理解了周长概念,掌握了简单的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周长的认识教学中,学生已经对长方形、正方行的周长有了初步的认识,不排除有部分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理解不透彻,为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一些阻力,可以通过旧知复习来排除。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进行猜想验证,通过归纳总结,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抽象性。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四、教学准备教具: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学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直尺、绳子、方格纸。五、教学过程(一)旧知复习1.课件出示(1)你认识这两个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征?(2)什么叫周长?(3)你能分别指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吗?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周长的相关知识,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学生在用手比划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同时,悄无声息地搭建了新旧知识间的桥梁,为接下来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好了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二)巧设情境设疑激趣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好不好?(出示幻灯片)乌龟和兔子在赛场上赛跑,跑道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幻灯片演示)大家快看,兔子获胜了,乌龟气急败坏地跳起来喊:“不公平,不公平,我的跑道长!”兔子也急了:“我的跑道才长呢!”看来没有人帮忙他们俩可能会无休止的争吵下去了。同学们来猜一猜,谁的跑道长呢?(学生争论)乌龟可不是光凭我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才能让它心服口服。1、教师提问: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乌龟和兔子解决周长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可以用绳子绕跑道一周,然后量出绳子的长度;可以量出每一步的长度,然后看跑了多少步再算;可以直接用尺子量)教师顺势引导:如果用尺子量,需要量出几条边呢?(学生争论后得出长方形只要量一条长和一条宽即可,正方形只要量出一条边即可。)2、(教师幻灯片出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6米和4米,正方形边长是5米。)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数据,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帮助乌龟和兔子解决周长问题。(学生合作探究)3、交流个性化方法。师: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求出了长方形的周长呢?(学生交流各种算法,并说明各自的理由,教师分别用幻灯片动画演示各种算法,帮助学生理解。)(1)6+4+6+4=20(米)即:周长=长+宽+长+宽(2)6×2+4×2=20(米)即:周长=长×2+宽×2(3)(6+4)×2=20(米)即:周长=(长+宽)×2师:那么,我们又怎样来求正方形的周长呢?生1:就是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即:5+5+5+5=20(米)生2: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用边长乘4就行了,因为正方形的边长都一样长。即:5×4=12(米)(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已使学生感悟到学习方法,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就由学生主动去探索,展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师: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算法简便一些呢?说说你的想法。【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让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策略一定要合理而科学。教师大胆放手,把学习主动权交还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谈感受中优化算法。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方式,认识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