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用左右、东西引出推敲一次及对课文的学习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略)二、学习第二自然段,夜深访友留诗相赠(发生)(课件、音乐)师: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让我们跟随着他来到那个夜晚。(音乐起)请大家慢慢地、轻轻地读第二自然段,在脑海中想像那情景,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吗?(学生听着音乐,很投入地读着想着)生:我看到贾岛正在沿着山路寻找李凝的家,他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生:我看到那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那夜晚宁静又美好。生:我看到贾岛正在敲门,但是没有人来开。生:我听到贾岛清脆的敲门声。生:我看到小鸟被惊醒后,扑棱着翅膀叫着飞走了。生:我看到贾岛正在写诗,写完后他把诗留了下来。师:(出示句子:“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你能读好这句话吗?(一位学生读)师:他读得怎样?生:他读得很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生:他读出那晚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美好景象。生;听了他的朗读,我看到树上的小鸟被惊醒后,扑棱着翅膀飞远了。(指名读、女生读、齐读)[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特点。老师借助优美的音乐,特意让学生慢慢地、轻轻地边读边想像,进入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把课文内容“还原”了,文字意境“美化”了。这样,学生自然读出味儿来,对贾岛能即兴写诗的背景有了深入的理解。]师:贾岛月夜访好友,可是没有见着。美好的情境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即兴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并把它留了下来。(板书:即兴写诗)(范读)三、学习第三自然段为了一字痴心斟酌(发展师:贾岛把诗留了下来。第二天他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板书:)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评:读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老师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使每个学生真正地带着问题而读,使他们都有收获。]生:这一自然段主要讲贾岛在路上斟酌诗中的字眼儿。师:(板书:斟酌文字)那句话写他在斟酌文字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师:贾岛骑在毛驴上,怎么斟酌文字的呢?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做做贾岛的行为。(生自读自演)师:(指名上台表演,该生只做了推门敲门的动作。)大家评议一下,他做得怎样?生:他只把推门、敲门的动作演示了一遍,很不够。因为贾岛在斟酌文字,应该反复做这两个动作。生:我觉得他没有把贾岛沉思的神态演出来。贾岛是不知不觉进的长安城,可见他斟酌得很投入。生:我觉得他的表演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句子中说,贾岛是一边吟哦,一边做动作的。但是他没有把贾岛吟哦诗句表现出来。生:我还觉得贾岛的吟哦是很轻声的。师:那贾岛吟哦什么呢?生: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师:那现在谁来台前做做贾岛呢?(学生积极举手,教师指名上台,该生的精彩表演引起同学们的笑声。)[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语文学习其实是应该在这样的活生生的动态的环境中进行的。语文同时是有情趣的。]师:你们这些大街上的行人啊,都笑些什么呀?生:大家快瞧那个和尚,奇怪吗?他在比比划划的,干什么呀?生:这个人是不是傻子呀,还是中了什么邪?生:喂,我们在笑你呢,你看见了吗?当心从毛驴上摔下来啊!生:他好滑稽呀,我们都在笑他他怎么还没有感觉到呢?[评:刚才,同学们大笑不止。这儿,教师很自然的提问,把同学们当成大街上的人,让他们谈谈想法。教师抓住了这个机会,不但让学生倾吐了心中的话儿,而且又是巧妙地利用了语言的空白处,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说话训练。在此基础上,又为后面同学们对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有个深层次的感悟做了一个铺垫。]四、学习四至七自然段冲撞仪仗请求宽恕(高潮)韩愈表态贾岛点头(结局同学们,尽管人们在笑话贾岛,可是他毫不在意,旁若无人,依然如痴如醉地推敲着,“竟然”闯入的是韩愈的仪仗队,当时韩愈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