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自然的朋友》教学反思中江县凯江中学校——向建平《新课标》指出,不一样的学生具有不一样的学习潜力、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和不一样成就感。因此,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使不一样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同时思政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因此,在《做大自然的朋友》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精心设置情景,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为适应我校课改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注重“学、练、展、评”的教学结构,另一方面发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到课堂的乐趣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一、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思想品德课重在激情、明理、导行。教学中要扩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式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如教学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视频(我国环境与资源出现的问题)和图片(世界各地的环境污染现状),尽快地导入课题,让学生知道我们这堂课就是要解决当今人类社会遇到的普遍问题——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问题突出。明确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讨论,总结出作为中学生,如何在学习、生活中行动起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保护地球母亲献出自己的力量,低碳生活、绿色出行。二、多媒体的使用,创设视听情境——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不仅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导入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环境、资源现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国际社会,中国政府作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就。同时也向学生展求了其他学生在生活中的环保点滴,对引导学生思索自己的环保行为起到了”抛砖引路“的作用。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四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1、探究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认识。2、探究国际社会和我国在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绩。3、中学生如何在学习生活中落实环保精神,以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4、作为知识拓展,探讨我国政府、企业、中学生的具体环保行动。通过几个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思广益,便于更全面更充分地得出结论。另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学生的德育教学教育效果。四、注重德育教育。思政教育要善于运用“以德促教”的手段。思政课的效果重在创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也不能靠枯燥说教,要采取生动且有感染力的方式,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在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结合生活实际,加强环保意识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设计的各环节中,我始终贯穿”环保“行动,让学生一方面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探究树立环保意识。明确为什么要开展环保活动?怎样做到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将环保意识与节约资源的意识扎根心中。在教学过程中,因为个人能力与知识面的关系,也因为学生个体差异的因素,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1、课前准备不足,学生在收集环保问题,了解环保动向的方面,准备工作做得不足,缺少素材积累。故在发言过程中,思维局限于教材,表现了师生知识面不足的缺陷。2、小组活动开展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精神投入不充分。一部分同学在探究问题过程中,不积极主动,被动学习,甚至“看热闹”,无所事事。3、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不够。在加强学生的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