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张纸》教学反思—同江镇中心校孙成莲《我是一张纸》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这一单元与环保和节约为主题。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知道纸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纸张的来源、制作工艺和过程,知道纸张的来之不易以及纸张代表的文化内涵,了解纸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在生活中能珍惜纸张,养成节约用纸的行为习惯。从而提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教学环节上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第一步教学导入分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教学:由“猜谜语”过渡到纸在学习及生活中的作用,设计意图在于加深学生对纸在学生及生活中的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第三层让学生思考人类在没有发明纸之前是用什么来写字的,找出纸的前身。从而导入新课。第二步新课分为七个部分:1、探究纸的发明,在这一环节上渗透了中华文化内涵,升起民族自豪感。2、纸的制作流程,采用视频教学,这一部分作为重点讲解,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感受纸张来之不易。3、纸与树木以及环境的关系;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难点,同样采用视频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明白纸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加深节约用纸的意识;4、生活中浪费纸的现象,这部分通过班级调查浪费纸现象再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产生节约用纸,不浪费纸的意识。5、探究节约用纸的方法,为下一步写倡议书做准备;6、制作倡议书,这部分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份倡议书,因为班级学生人数少,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的凝聚力。7、废纸变身,再次采用教学视频,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收集废纸,将废纸再利用,加深环保的意识。第三步总结收获;观察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结果。第四步齐读儿歌;提升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做的好的部分是教学环节设计完整,层层递进,选用了三个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视频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在制作倡议书上结合学生少的情况让学生合作完成。在教学评价上,教师承担了90%的教学评价,在评价方式上采用了鼓励性的,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的结尾让学生互评,提高了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的作用,不足在于没有设计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上,还有待提高,缺乏过渡的应变能力,语言衔接不够紧凑,不能死记硬背,要善于应变,不能急于求成,影响课堂效果,今后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信息技术存在的不足,是在PPT与视频资源的衔接上不够完整,选用的PPT版本在播放的时候不流畅,这是我准备不够的地方,有待改进。学生方面,在课堂上肯动脑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认真观看视频资料,准确说出制作纸张需要九个制作流程。能够谦让客观的互相评价,值得表扬。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纸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大家的学习和生活中,纸的使用是广泛而普遍的。因为我们生活中要用纸的地方太多,纸的供应也很充足,所以人们往往会忽视对它的珍惜和节约。通过对纸的深入了解,针对生活中存在的许多浪费现象,让学生认识到节约给生活,学习带来的积极正面的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学习终将为生活服务,所以我在课末向学生提出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想到更多节约用纸,合理利用纸的好方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