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路中学期末试卷分析与反思顾路中学秦李赟在第二周的教研活动中,王亚东老师组织青年地理教师进行期末试卷的点评,张江集团学校的张晓玮老师对我的试卷进行了点评,提出了一些问题。以下是我对自己的试卷存在问题的几点分析与反思:原题:一、读“我国地理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共12分)1.我国位于洲的东部,洋的西岸。2.我国绝大部分领土位于五带中的带,南面有一小部分领土位于五带中的带。3.我国濒临的四个海中最南面的是海,我国的内海是海。问题1:“我国的内海是____海”这种问法对学生来说是否会引起歧义?反思:试题提问的严谨性。命题时,我觉得第三小题第二空应该是在前一句话“四个海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觉得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除了渤海,琼州海峡也是我国的内海,“我国的内海是____海”这种问法我能理解,但对学生来说可能会引起歧义,不能以我的想法来代替学生的想法,所以在命题时提问方法应当更严谨些,比如在前面加上“其中”二字,充分顾及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原题:二、读下面的“中国政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我国最北面的省级行政区是;我国所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是;跨纬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是____________。约53°N约135°E约73°E约4°N北回归线人口地理界线2.图中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区简称是。3.我国目前共有_______个民族,少数民族中______族人口最多。4.图中的人口地理界线以东地区人口(稠密或稀疏)。问题2:第一小题用的都是“省级行政区”,第二小题用的却是“省区”,前后不一致。反思:地理用语的准确性。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学用语比较随意,在命题时也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认知水平正在发展形成阶段,需要的是更为准确严谨的知识。今后我要从教学中做起,规范好地理用语,传达给学生更准确的知识。问题3:用的是“政区图”,第三第四小题是有关与人口的,略显牵强。(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第四大题第四小题、第六大题第四小题)反思:地图与试题的关联性。命题时,主要考虑了试题的覆盖面,试题与地图之间的关系没有过多考虑。虽然地图上添加了人口地理界线,表面上看好像联系上了,但是细看第一第二小题和第三第四小题还是存在脱节的。今后命题时,在覆盖面和大题内部的协调性上还要考虑的更周到些。原题六、我国河流湖泊众多,读下图及地图册上图片,回答下列问题:(共18分)1.据报道,2009年12月下旬黄河壶口瀑布出现奇特美丽的冰凌景观,图中表示黄河的字母代号是。与黄河一样有结冰期的是A河和河。2.甲、乙、丙三幅示意图中,表示黄河上游梯级开发的是图。表示“地上河”的是图,“地上河”是黄河游的特征。“地上河”的主要危害是。3.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针对泥沙的来源,治理的根本措施是()A.中游加固堤坝B.下游打坝淤地C.下游修建蓄洪工程D.中游植树造林4.请写出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名称;写出我国一个咸水湖的甲乙丙名称。问题4:第三小题的治理措施是否可以多选?反思:用提示来降低难度。这一题,学生的得分率是比较低的。命题时,我个人觉得前面的题干已经把提问的重点讲清了“针对泥沙的来源”,但是试卷反映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都把这一点忽略了。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题要加强提示以降低试题的难度。比如这一题,可以将题干中的“针对泥沙的来源”加上引号或着重号,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有效的避免错误的发生。总结:首先,要感谢王亚东老师提供了这么好的一次学习机会,反思自我,互相学习,有所提高。考试不仅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考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命题能力则更凸现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本张试卷,我是遵循了结业考试“一图一题”的原则,内容覆盖了七年级第一学期所有章节的内容,难易按照“8:1:1”的原则,进行命题设计。考试结果平均分79.15,还是比较接近我的预期的,失分比较多的题也正好是张晓玮老师给我指出来的。今后,在教学中,我要更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课堂教学用语不规范的情况发生。命题时,要有更多的原创性题目。现在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现成的试卷,往往用以前的试卷剪、拼、贴。虽然考试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