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探究:小华同学是老师、同学们都喜爱的学生,在学校,他会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主动帮助学习、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周末、放假他还经常参加公益劳动,小华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关心集体,关心社会,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学会亲近社会阅读P9课文,思考:1、什么是亲近社会?亲近社会,就是要有亲社会的情感和行为,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主动关爱他人、关心集体,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我们唯有积极主动地亲近社会,才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才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亲近社会的重要意义?我们该如何亲近社会,学会亲近社会有哪些具体的要求?看见别人乱扔垃圾,熟视无睹有人落水,众人围观,无人救助情境:沈阳市一路人甲突然倒地不省人事。路边行人围观并发表感慨。“这是谁呀?”“真是太可怜了!”“这人好像不行了哦!”“身体不好,还出来混,真是自找倒霉呀!”“我以后可要注意了!”这路人慢慢地动了几下,痛苦的结束了人生由于没有报警,也没有打120,致使这个病人错过了抢救的机会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这种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对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漠不关心,没有社会责任感,不愿意承担社会义务的现象叫做“看客”现象。感悟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谈一谈:1、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和“看客”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表现?2、谈谈自己对这种“看客”现象的感想。(1)人人都是社会的成员,都享受着社会发展的成果,也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2)若人人都能献出一份爱心,人人都来积极主动的关心集体、关心社会,世界必将更美好,人生必将更精彩。因此,亲近社会,必须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和“看客”现象,以天下兴亡为己任。B在我国,“志愿者”已越来越被公众所熟知和认可。据有关机构实施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97.6%的青年表示“有空的时候,愿去做公益活动志愿者。”志愿者行为()A.是属于公民的法定义务B.是亲近社会、服务社会的表现C.是青年人成才的关键D.是只强调国家、社会责任的行为知识反馈:这些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学会亲近社会二、遵守社会公德要亲近社会、融入社会,我们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讨论探究:想一想:在我们校园生活中有没有不守公德、不讲文明的行为?议一议:中学生不守公德、不讲文明,对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有何影响?有损自身形象;诱发违法犯罪;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和谐……随手扔垃圾,讲粗话,破坏公物……找一找:为了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国家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1、什么是社会公德?2、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公民遵守社会公德有何重要意义?1、社会公德的含义:2、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3、公民遵守社会公德的作用、意义:(1)遵守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2)形成讲公德、讲文明的社会风尚,对维护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对维护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稳定,对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创新我对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提几点建议:1.大力宣传道德教育的内容,增强道德意识;2.开展“手拉手”活动,对文明学生、班级进行表彰(表扬先进,鞭策后进);3.设立文明监督岗,强化行为规范教育等。知识反馈:“21世纪最紧缺的是什么?”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高校教授、人才市场职业指导专家以及企业人力资源总监,从不同角度对人才标准进行诠释。专家们虽然观点各异,但有一项人才标准是一致的:21世纪的人才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因此,我们应该()A.努力学习,提高文化知识水平B.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提高道德修养C.张扬个性,培养个性心理D.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交往合作能力B学会亲近社会三、善于明辨是非亲近社会、融入社会,还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不断增强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