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似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96~97页。【教材简析】教材分三步安排:第一步是在比较中体会近似数,通过对我国公共图书馆2709个和图书馆藏书约43776万册这两个数的体会,弄清楚前一个数准确地讲了公共图书馆的个数,后一个数是图书馆藏书的大约数。又通过自然保护区1999个和面积14398万公顷这两个数,继续体会什么是精确数,什么不是精确数。在这些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教材告诉学生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是近似数。学生从中初步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为什么使用近似数。第二步教学求多位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从484204比较接近48万和486685比较接近49万引导学生思考,还示范了求近似数的书写格式。教材设计的这种教法,培养了学生的数感,避免了机械接受的教学方式。教材还突出这两个数的千位上分别是“4”和“6”,隐含了“四舍五入”的方法。然后在第96页底注中讲述了“四舍五入法”,学生凭借在例题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结合阅读底注的这段话,就理解了“四舍五入法”。第三步是第97页的“试一试”,在求多位数的近似数时,如果结合应用“万”或“亿”为单位的知识,能更方便。【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中形成的能力,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针对本节课题学习内容的现实性,我立足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在低年级学习中对类似“48接近几十”这些已有认知。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在认识、理解近似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目近似数的使用价值,提高应用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交流中培养学生协作的团队精神。【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近似数的含义,积极探索、建构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会求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2.感受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3.在收集数据信息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体会近似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教学难点】探索、建构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活、唤醒----了解近似数的含义1.屏幕出示:到2003年末,我国有公共图书馆2709个,图书馆藏书约433776万册。到2003年末,我国共有自然保护区1999个,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大约有14398万公顷。提问:自由读一读,画线的这些数有什么不一样的?(提问:这四个数中,你认为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想:这些数为什么要用近似数来表示?(不能用准确数表示或没有必要用准确数来表示))小结:像这里的2709和1999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准确数。(板书:精确数)而像43776万和14398万只是一个与实际比较接近的数,这样的数就是近似数。3.说说下面的数是近似数还是精确数。(1)先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再说出哪些是近似数。实验小学共有学生1439人。到2004年末,全国共有医院、卫生院约62000个。沪宁高速公路全长约274千米,投资近62亿元。学生在说哪个是近似数的时候,让他们说说是从哪里看出来它们是近似数。【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出示一些感性材料,告诉学生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是近似数。学生从中初步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为什么使用近似数。引起学生对近似数的思考,对学习近似数产生内在的需要。】二、探索、发现----建构近似数的求法1.初步感知①四(1)班有学生48人,是个精确数,如果用比较接近的数来介绍班里的人数,你会怎么说?(板书:4850)出示数轴,谈话:这是一条具有方向的直线,48在哪里?它接近40还是50?指着黑板:所以说48接近50,48的近似数是50,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板书:≈)②四(3)班有43人。提问:43接近几十,近似数是多少?(板书:43≈40)【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探索的机会。先从本班和另外一个班学生人数这个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