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让学习回归天性!【未来教育家】2017-03-18中国教育学会本文共2452字,阅读约需6分钟丁玲,北京市十一学校数学教师当教师的“退”带来了学生的“进”,学习将回归本能和天性很多老师都看过一幅漫画:一位教育者按着“牛头”吃草,还一厢情愿地训练着“牛嘴”张开的角度以及如何吃草,岂不知牛吃草是它的本能——学生学习其实是一种天性。我的学生也会有专注的眼神、快乐的神情,学习小组也会本能地注视着黑板的方向。但遗憾的是,这一幕往往发生在观看动漫的时候。有一年学校的狂欢节,我的学生在教学班看一个叫做《罗小黑战绩》的动漫,几乎在场的每个人都表现出这种本能的专注。我当时感触非常深,很羡慕那只叫做罗小黑的黑猫。我也想像它一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我觉得,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平时要注意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一次无意识的“退”,偶得学生的“进”很多学生对于属相、星座、血型特别感兴趣。在一次课间的闲聊中,我与他们谈起了血型。作为数学老师的我,开始讲解这个“血型遗传规律”。当然这是简易版的,主要说明在人类群体当中可能搭配出现的血型种类。即使是这样,学生们也相当兴奋。他们马上开始关心自己是什么血型,根据自己的血型去推测父母的血型,紧接着开始思考“未来的孩子会是什么血型”等问题。我惊奇地发现,他们对遗传变异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我的课程正进行到四边形这一章的章末总结,这一章性质、判定多且复杂,学生运用困难。按照惯例,老师会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总结知识脉络。但最后学生往往还是一头雾水,下课就忘。而这次,我突然想到学生对遗传变异的兴奋点,所以灵机一动,从遗传变异的角度提出了两个问题——这些四边形各自遗传了什么?自身又有什么样的变异?这两个问题抛出之后得到了学生热烈的反馈。虽然表达方式和呈现方法不同,但都说明他们开始理解四边形判定和性质的内在逻辑关系显然,这种讲法的效果比以前生硬的重复与强调要好得多。老师的一次无意识的“退”,偶发了学生的“进”。学生“冒出来”了,远比老师想象的要好。这让我有信心更加大胆地去尝试:如果有设计地去“退”,会带来什么呢?有设计的“退”,带来了什么?我的分式化简求值专题课,主要内容是对这类题型的解法的梳理,具有综合性强、技巧性大且灵活的特点。过去,我会尽量把所有的题型和技巧全部呈现出来,面面俱到、细致讲解。但之后再应用时,就会发现这种讲法收效甚微;现在,我会根据学生特点,为自己设置三个后退点:课前学习任务单、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作业。后退点一课前学习任务单以前设计的学习任务单,尽可能全面地罗列了解题技巧和方法。但是题量过大,难度梯度不明显,教师讲解效果也不好。出现“老师给的多,学生接受的少”的情况。所以,在几位老师的帮助下,我重新设计了任务单:从众多的解题技巧中,提取三个关键技巧。这样题量减小了,为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空间。同时,也可以精心设计题目难度梯度,为学生搭建台阶。题目难度梯度在内容方面分为“知识点”和“寻求技巧”,从位置上设有内部梯度和整体梯度。内部梯度分为“基础题——中档题——提高题”三个部分,主要是针对“知识点”这三部分并非按照知识点的难度所设,而是按照寻找技巧、发现技巧的难度依次递增。比如第一部分的内容不需要学生太费脑筋就可以判断出整体带入的方法;第二部分则需要一定的技巧,相当于老师在这里埋了第一把钥匙。一旦学生找到了这把钥匙,题目将迎刃而解,甚至解起来比第一道题目更加简单,正确率更加高;第三部分技巧性加大,钥匙埋得更深了,寻找起来更为困难,需要学生的深层思考。在整张学习任务单中,老师提前为学生设置了金钥匙,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在这个过程当中,最大的乐趣就在于通过和同伴一起研究、讨论和不停的思维碰撞去接近目标。从前那种老师逐一讲解的模式与现在相比,就失去了这种“寻找、尝试”的乐趣。所以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必须发生改变。后退点二课堂教学我将任务单中的三部分内容分配给三个区:援助区、合作区和自主学习区。课前,我会下发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单自主选择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