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流程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依据(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悟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材分析《伯牙绝弦》叙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与子期为知己,后子期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已接触过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特别注意停顿要停当。学生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插图了解文句大意,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评价任务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2、借助注释理解文意,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友情。一、课文导入,出示课题:1、导入: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大家手中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二、初读课文,出示要求1、自由、大声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可以用“/”注上标记。2、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及韵味。)2、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古文讲究一种节奏的美感、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这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教师范读)我知道同学们可以读得更好,来,你们也来读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选你最喜欢的句子读读。(指导朗读)三、初解绝弦1、师::同学们,你们可真会读书!就这么一来二去,一篇完全陌生的古文就已经被你们读的朗朗上口了!人们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吧,咱们结合着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自言自语,也可以说给旁边的同学听听。(学生自学)2、师: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我们先来说说题目“伯牙绝弦“的意思。生:伯牙再也不弹琴了。师:文章有一句话就直接写到伯牙再也不弹琴了,哪一句?3、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伯牙是春秋时期一名顶级的宫廷乐师,琴技高超,被人们誉为琴仙。他的琴声真可谓是美妙绝伦,天籁之音。荀子在《劝学篇》中曾形容伯牙弹琴水中的鱼儿浮出水面倾听,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天而听。师:可是这样的一个把琴当做生命,把音乐当做生命的人,最后却选择了——生: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师:文章还在那里提到了伯牙绝弦?4、师: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终身不在弹琴,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四、再解绝弦(一)何为知音人1、伯牙不仅琴技高超,是琴仙,而且还是晋国的上大夫。而子期呢?只不过是伯牙偶遇的一个山野樵夫,砍柴人而已。他们的身份地位实在相去甚远。伯牙又为何会把子期当作知音呢?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上记号。2、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3、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生:4次。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生1:啊!生2:好啊!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生1:真棒啊!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4、师: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预设: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生2: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生3: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有灵犀,是知音。5、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情景?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2:春天百花盛开。生3:冬天白雪皑皑。……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