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Mendel,1822-1884)孟德尔,现代遗传学之父,1865年发现遗传定律。主要贡献:经过8年的豌豆杂交试验揭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为什么孟德尔选择豌豆做实验材料?一、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1、豌豆是自花传粉,且是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授粉:雄蕊产生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自花传粉:一朵花之内的授粉。异花传粉:两朵花之间的授粉。闭花受粉:花还没开就完成了授粉。问题:自然状态下两株豌豆种能否授粉?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1去雄2套袋3授粉4再套袋注意:去雄的时间?套袋的目的?2.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小明患白化病,但父母都正常是否患某种病患病与正常11)牵牛花的阔叶与小麦的窄叶())牵牛花的阔叶与小麦的窄叶()22)兔的白毛与黑毛())兔的白毛与黑毛()33)狗的长毛与卷毛())狗的长毛与卷毛()请判断下列性状是否为相对性状:不是不是是是不是不是注意:不同种的生物性状是不可以比较相对性状的同种生物的不同性状也不能做比较。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杂交实验和常用符号××PF1F2:父本:母本:自交:杂交♀♂:亲本:子一代:子二代正交:高茎(♀)×矮茎(♂)反交:高茎(♂)×矮茎(♀)高茎高茎787787高茎高茎277277矮茎矮茎×PPFF11FF22×3∶1(杂交)(自交)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杂种子一代(F1)显现出来的性状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杂种子一代(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性状分离显性性状隐性性状高茎高茎♀矮茎矮茎♂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性状分离比:在杂交后代中,显隐性状数量比(3显:1隐)F2中出现3:1的比例是不是偶然?3:1如何解释F2中出现的3:1呢?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后改称基因)决定的。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特定的性状。显性遗传因子显性性状(大写字母表示,如D)隐性遗传因子隐性性状(小写字母表示,如d)(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显性纯合子:DD隐性纯合子:dd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F1形成的配子种类、比值都相等,受精机会均等PDD(高)dd(矮)×F1Dd配子Dd高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分析图解F1Dd(高)Dd(高)F2Dd配子dDDdDDDddd高高高矮3:1F1形成的配子种类、比值都相等,配子结合是随机的。F2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遗传因子组成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1∶2∶1高茎∶矮茎=DD∶Dd∶dd=X高茎高茎豌豆豌豆和矮和矮茎豌茎豌豆杂豆杂交实交实验的验的分析分析图解图解Dd×DdDdDDDdDdddDD×dd高茎矮茎P配子DdF1Dd配子F2高茎高茎高茎矮茎1:2:11.下列关于遗传因子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B.具有显性遗传因子的个体都为显性类型C.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D.具有隐性遗传因子的个体都为隐性类型2.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作杂交实验时,需要()A.以高茎作母本,矮茎作父本B.以矮茎作母本,高茎作父本C.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D.对父本去雄,授以母本花粉3.人的卷舌对非卷舌是显性,一对能卷舌的夫妇生了一个不能卷舌的孩子,这对夫妇和孩子的遗传因子型依次是:()A.Rr、Rr、rrB.RR、RR、rrC.Rr、rr、RrD.RR、Rr、rr√√√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模拟配子随机组合。1.模拟内容:用具或操作模拟对象甲乙两个小桶每个小桶的d小球和D小球数目都是10个确保雌、雄配子数目和D、d两种配子数目相等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重复做50~100次雌雄生殖器官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确保观察样本数目足够多配子组合类型DDDddd出现次数比例高茎:矮茎=3.结果记录4.讨论:(1)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