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案【教学内容】浙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时间为一课时。【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过程】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出示古诗)。老师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4、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谁知道南宋?补充介绍南宋的资料。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我们先学习这首古诗,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3、理解诗意,体会诗情:(1)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什么?谁来解释一下?(三万里、五千仞都是虚指。读出山河的壮丽)指名读,读出祖国山河的壮丽。(2)过渡:祖国的河山是那么壮丽、雄伟,可是和这极不相称的是“遗民泪尽胡尘里”,“遗民”是谁?这里的“胡尘”是什么意思?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的嘶鸣声中,在金兵铁蹄下,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学生想象后言说。)(3)是呀,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痛失亲人的泪、家破人亡的泪、流离失所的泪、充满仇恨的泪、苦苦期盼的泪……)(4)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指导朗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5)遗民们盼呀盼呀,“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请同学们猜一猜)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谁来读出这一年又一年?)1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0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65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6)齐读古诗。(二)学习《题临安邸》1、过渡: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指名读,全班齐读《题临安邸》)2、讨论: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相机做以下引导和点拨: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里的“游人”指的是谁?(指名读)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说话,教师相机评价: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男女生分读)②在这帮酒囊饭袋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课件播放《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酒囊饭袋的手中。)③“西湖歌舞几时休?”什么意思?过渡:遗民泪尽,权贵们却在寻欢作乐。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1、交替互读两首古诗。①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