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版高考生物3-2-1精品系列专题【专题知识框架】【考纲解读】考点考纲要求考察角度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涉及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内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以及二者的比较、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关系;物种、隔离、基因频率的那个有关概念的考查以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的主要内容的考查和有关遗传的计算、基因频率的计算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生物多样性的表现、成因以及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保护【三年高考命题分析与命题趋势】三年高考命题分析:本专题内容有两个考点,要求层次为Ⅱ,虽然要求高,但是从近三年新课标地区生物试题看,进化的内容考查相对少。即便如此,也不应忽视该部分的内容的复习。在复习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基因频率、种群、基因库、物种、隔离、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理解新物种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1点,并能够运用有关理论,举例说明某种生物的进化过程。考察角度上,主要集中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简介,自然选择学说有关内容及在实例中的分析、应用,生命起源研究资料的分析,考查的重点是对实例过程的分析。命题形式主要以选择题为主,简答题近几年在高考中考查不多。【核心考点要点归纳】考点一、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理解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图解表示。1.自然选择的对象(1)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2)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3)根本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即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2.自然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3.自然选择的动力:生存斗争。(1)类型: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捕食,寄生)、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2(2)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4.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个体携带的基因随个体死亡而从基因库中消失,但随着繁殖它把自身一部分基因传给了后代,通过突变使新基因进入了基因库。如果一个个体不能与种群中其他个体交配产生后代,这个个体在进化上就没有意义。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2)变异是不定向的,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隔离与物种的形成(1)种群与物种的比较(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实质是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3(3)物种形成的两种方式①渐变式:经过长期的历史年代逐渐形成。②骤变式: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如自然界中多倍体的形成。6.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感悟拓展考点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生物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协同进化,如猎豹和斑马。(1)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生物生活于复杂的环境中,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必然要和其他生物发生关系。在捕食与被捕食,相互帮助等关系下,它们共同发展,协同进化,4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2)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影响: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够影响环境。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的。例如:最早的生物是厌氧的,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3.生物进化的历程(1)生物进化的方向:从原核生物到真核单细胞生物再到真核多细胞生物;从异养生物到自养生物,从厌氧生物到需氧生物;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2)生物进化历程中的几个关键点①真核生物出现以后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②寒武纪大爆发:形成生态系统的第三极,对植物的进化产生重要影响。③原始两栖类的出现:生物的登陆改变着陆地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