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弹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准确画出不同情况下上述弹力的方向。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思维能力目标〗1.假设推理法2.微量放大法教学重难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弹力方向的确定;2.压力与重力;3.微小形变。教学方法实验演示、讨论与讲授法相结合教具弹簧、小车、钩码、气球、钢锯条、橡皮筋、小螺旋桨、微小形变演示装置……教学过程1.形变:让学生讨论下述例子中的共同特点。①【演示1】弹簧被拉长或被压缩。②【演示2】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发生弯曲。③【演示3】用手挤压气球,气球对跟它接触的手指产生力的作用。④【演示4】纸张被手揉皱。⑤发生弯曲的跳板对跟它接触的运动员产生力的作用,把运动员弹起来。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改变。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弹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非弹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介绍完全弹性形变和完全非弹性形变概念。2.弹力【演示5】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演示6】压缩弹簧将与之相连的小车推出。【演示7】伸长的橡皮筋将与之相连的小车拉过来。【演示8】扭转着的橡皮筋使与之相系的小螺旋桨转动起来。对上面例子进行归纳,得出共同特征:①直接接触;②产生形变。(1)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浮力等都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所以它们都是弹力。(2)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物体间直接接触;②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对弹力的产生,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对于微小形变,人用肉眼不容易观察,可用课本1P4的实验放大法来观察。【演示9】观察微小形变。可以用假设推理法来判断是否产生了弹力。如: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是否受到桌面对它的弹力作用,能直接看到的仅是物体与桌面有接触,但是否发生了形变,则很难看到,此时就可以用假设法来判断桌面对物体有无弹力作用。设没有桌面,即不受弹力作用,则物体仅受到重力作用,由二力平衡条件知,此时物体是不可能静止的,所以物体一定受到桌面对它向上的弹力作用。(3)弹力的大小:①物体的弹力大小与物体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消失。②弹力的大小可以用二力平衡来求解。如:悬挂在细线下物体对细线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③弹簧的弹力大小: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它被压缩或被拉伸的长度成正比。即:f=kx其中f为弹簧的弹力,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形变量(不是弹簧的长度)。(4)弹力的方向:①对含有接触面的弹力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研究对象;②对于绳、弹簧类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或弹簧所在的直线上。【例1】如图1所示分析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受到的桌面对它的弹力大小和方向。【例2】如图2所示,一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AC上,并和AB光滑面接触,球静止,分析球所受的弹力。课堂练习:优化设计P52、4、6、7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弹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非弹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2.弹力(1)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2)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物体间直接接触;②物体发生弹性形变。(3)弹力的大小:①物体的弹力大小与物体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消失。②弹力的大小可以用二力平衡来求解。(4)弹力的方向:①对含有接触面的弹力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研究对象;2O·BAC②对于绳、弹簧类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或弹簧所在的直线上。作业布置:课本P83、5教学后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