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学习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1、把握中心论点2、辨析论据类型,分析其作用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4、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6、联系实际,开放拓展谈看法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作用:通过举出……的事例,论证了……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可信度。作用:通过……的名言、格言、道理等,论证……观点,是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作用:通过……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论证了……观点,是论证更全面,更充分。作用:将……比作……,论证了……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论证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作者名片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散文选刊》1999年第2期,有改动。本文是作者在被《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瞭言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生难字丁肇中()朱熹()测量()彷徨()儒家()不知所措()埋没()格物致知()袖手旁观()预习测评zhàoxīxiùzhìmòpángrúliángcuò形似字徨()彷徨惶()惶恐煌()辉煌儒()儒家孺()孺子懦()懦弱rúhuánghuánghuángnuòrú词语解释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探究、穷尽。致知:获得知识。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正心:端正心性。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整顿管理家政。袖手旁观:手藏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一帆风顺:船遇顺风,行走迅速。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自由地朗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整体感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12)第三部分(13)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验,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轻一代提出希望。第一层(2)第二层(3~5)第三层(6~12)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从正面解释“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从反面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第二部分自主学习11、本文的标题是论点吗?本文的标题就是论点。2、“格物”和“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1】“格物”和“致知”出自《礼记.大学》;【2】从探察物体(实验)而得到知识。自主学习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阅读第1、2、13自然段)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合作探究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