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分析《表里的生物》这篇文章,通过课前学生的读20分的读,大体扫除了字词障碍,对课文内容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稍稍进行了一点思考。课堂上设计了三个活动:一、“为什么”里讲故事;二、“不许动”里辩人物;三、“只许看”里写心情。这三个活动紧紧围绕着“探索”这一主题展开。一讲故事,是借助作者在探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进行讲故事,从而概括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让学生整体掌握探知过程中的喜、忧、惧、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善于思考探索的情感目标。从课堂完成情况来看成,较为理想地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二辨人物,主要是通过讨论,分析辩证全面的看待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不仅仅看到父亲对表的珍惜,更应该看到父亲到孩子童心,好奇心的保护;在这一点上,学生的讨论的结果超出了我的意料,非常全面而辩证地看到了一个慈爱的父亲形象。同时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对“我”的认识更为理性,从“我”的“好奇、好思、好问”几个方面入手,概括出本文的主题:一个有趣的童真故事。另外在分析完成之后,设计了分角色朗读,来再次体会巩固刚才的分析结果,并设计了猜想冯至长大之后可能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活动,让孩子根据“我”的性格特点,以及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来未完成,效果非常理想。三写心情。这一环节中通过实物观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集中学习了文章中细节描写的段落,学习了方法直接从听觉触觉写心情,还有通过一些看似不够生动,却能准确地传递出自己心情的变化的词语进行描写,并结合自己初看到表时的感受,完成体验式作文的片断训练,5分钟的时间,孩子们奇思妙想,妙笔生花,写出心情,这一活动同样收到理想的效果。不足之处,在教学设计中,对文章的结构和标点符号的使用方面没有涉及,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