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育经历中的教师幸福故事序列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研室高启山引子很多人在谈教师幸福的问题,我也非常愿意晒晒自己经历中曾经感到幸福的故事,而且,我更愿意深刻的思考一下,这些故事中的经历让我感到幸福的原因,期待能够归纳出来一点做教师的时候,自己让自己感到幸福的规律,期待着能够帮助那些青年教师在走上教师岗位之后,能够不断地从教育经历中去获得幸福,去创造幸福,让自己在有些不快的时候,能够转变自己、转变外部客观世界,最终幸福起来,因幸福而快乐,因快乐而身体健康,从而我们就不再是“蜡炬成灰”。什么是幸福?为了“搞清楚”(自己认为这是不好“搞清楚”的)这个问题,读了塞利格曼的《真实的幸福》,读罗素的《幸福之路》、还读一本诺丁斯的《幸福与教育》,期待能搞清楚“幸福是什么”。读这些书的过程中,了解了诸多答案。快乐、沉醉、愉悦、需求满足、愉快、具有美德、奉献自我、自我价值体验......古今中外,很多人在研究幸福,很多人给了幸福具体的诠释。我们不能说这些贤人的幸福定义对错。研究这些概念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由于定义的角度、立场等不同,给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这期间,很多人并没有从哲学的角度逻辑的去下定义,相当一些定义,是他们内心的一种“判断”。在读塞利格曼、读诺丁斯、读罗素的时候,我在尝试回答他们的题目,在尝试着用他们的观点来反问自己,我幸福吗?塞利格曼说,愉悦不等于幸福,快乐才是幸福。因为,愉悦是短暂的,而快乐是持久的(真的持久吗)。这一点,我表示赞同。人,都是有需求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会产生满足感,而这个时候,身体和精神上,就会出现一种满足后的兴奋(是否是愉悦?)但是,随着满足感的消失,这种愉悦就会消失。这不能叫幸福。如果是,连猪也有的。(其实,这也是很片面的,难道猪就没有思考吗?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而快乐则不然。快乐,对于满足是有记忆的,是能够时时回忆起来,并引起内心的愉悦反应,尽管那段经历已经逝去,但是当时满足的感觉,能够时时唤起自己内心对于某种情形的满足感,甜蜜蜜的,充满向往的,这个时候,神经会放松、非常自由,内心会感觉到难以名状的愉悦。我试图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去解释这样的现象。躺在母亲的怀里,是幸福的。我五十多岁了,母亲去年去世。但是,我记得母亲还没卧床不起的时候,曾有一次躺在母亲的身边,享受母亲用干枯、变形的手抚摸我的头发,我回忆起小时候,再回亿青年时候,母亲坐在床上,而我躺在母亲的腿上,我感觉到母亲对我的爱,内心非常的满足,我很幸福;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里,夫妻两个人,坐在长沙发上看电视,妻将腿置于榻上,而我躺在妻腿上,这个时候,我很幸福,因为她很满意我在他身边,我也在享受着夫妻的温情。女儿有了孩子,而我做了外公。外孙女是个非常关心“他们”家庭的小家伙,我这里有了什么东西,她会说老爷这东西我拿我们家去、那东西我拿我们家去,我很幸福,因为,小家伙懂得关心他们的家人,我很幸福;我家里有了事情,单位的领导们为我着急操劳,弟兄们为我忙里忙外,工作替我分担,甚至,连续要处理的人际,都替我思考向我做出提示,我感觉到很幸福;兄弟们有了事情,我会尽最大努力,他们很感激,这个时候,我感觉到很幸福。——昨天,妻打电话说,父亲准备约谈我,谈谈关于喝酒的问题,妻替父亲转达:酒是可以喝的,怎么能总是喝醉了呢?这事情必须自己来解决,别人是管不住的。我听了以后好感动,感觉自己是个幸福的人,有这样的妻子,有这样的父亲,我上班外出,他们总是在关心着我,记挂着我。我说,爱,与被爱,关心,与被关心,都能感觉到幸福。在回忆我的经历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诺丁斯、塞利格曼提到的一个词语:沉醉、品味。什么是沉醉?什么是品味?我个人理解,就是应该属于感性多于理性的思考。人总是有需求的,生理的,精神的。人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并不一定幸福。昨天看罗素《幸福之路》谈到“竞争使人不快乐”——有钱人不一定快乐一样,他对钱的需求满足了,但是他不一定幸福,相反会很悲观、很郁闷(我理解其实他并没有满足,因为他的需求跟我们的眼光不一样,他恨不得拥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