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采区开采范围及地质况……………………………1第二章采区地质、工业和可采储量………………………1第三章采区参数及区段的分………………………………3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4第五章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7第六章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8第七章采区生产系统……………………………………10第八章安全措施…………………………………………11第九章附图第一章采区的开采范围及地质情况一.采区的位置及开采范围某采区位于某某矿二水平左翼,东以(如图附图一)号勘探线为界北以某煤层露头为界,西以(如图附图)号勘探线为界,南以矿井边界走向长度1650m,采取平均倾斜长度1000m采区内有1#,2#两层煤,煤层倾角16度,采区内部分位置的煤层倾角有变化。根据临采区揭露的资料显示,本采区构造简单。1#煤层平均厚度2.23m煤的密度为1.97t\m为稳定煤层,煤质中硬,底板中硬,节理发育较低,自然发火期短,伪顶直接顶岩性比较硬。2#煤层平均厚度2.48m煤层的密度为1.74\m.为稳定煤层,煤质中硬,底板硬,结构简单,节理发育地,自然发火期短,伪顶直接顶岩性比较硬。1#煤层和2#煤层间距5.1m地质构造:煤层赋存稳定,地质构造简单,但出于中等褶曲内,对采掘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煤层露头距地表有39m的泥土,地表比较平坦。第二章采区地质、工业和可采储量一.采区地质、工业和可采储量计算1.采区地质、工业储量计算式中:Q地、Q工——地质储量和工业储量L——采区煤层走向长mI——采区倾斜长ml==585m——煤层倾角为20°M——煤层厚度(因煤厚为2.2m可采故Q地=Q工)r——煤的容重2.采区可采储量计算式中:因M=m故取值同上一样c取0.8第三章采区参数及区段的划分一.采煤面斜长的确定1.区段煤柱的确定采区倾角16°,煤厚2.2m,顶板为属Ⅱ类中等稳定。2.区段平巷(风巷、机巷和运巷)设计宽2.5m,高2.2m。4.采区煤层赋存稳定,地质构造简单,无大的断层,结合湖南矿实际情况,采煤面斜长设计为235m。5.采区边界煤柱留设10m,采区两边各留5m。三.区段斜长、标高及区段数目的确定:21.区段数目的确定:采区斜长1000m,结合湖南矿井的实际情况,采煤面斜长设计235m,采区划分为4个区段3.各区段平巷标高计算:①第一区段风巷标高为+40,运巷标高:H=L斜长×sin20°=235×sin16°=64mh=40–64=-24所以第二区段运巷标高为-24,根据经验取-20。下面标高计算同上。②第二区段运巷标高:-84,取-80;③第三区段运巷标高为-144,取-140;④第四区段运巷标高为-204,取-200;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一.采区上山位置、条数、间距、长度、坡度、断面形状及支护方式1.两套设计方案对比:方案一:布置两条岩石上山,岩石上山布置在稳定的岩层中,有利于巷道的维护,降低维护费用,服务年限较长,但是该采区是中厚煤层,服务年限也不长,因此布置两条岩石上山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方案二:双煤上山,由于该煤层是中厚煤层,赋存也比较稳定,瓦斯涌出量不高,道费用低、速度快、联络巷工程量少,生产简单,综上所述,故采用方案二。2.采区上山位置、间距、长度、坡度、断面形状及支护方式:①.采区运输上山布置在采区的正中心偏右,沿煤掘进,长725m,兼做回风用,坡度同煤层倾角为16°,断面为梯形,宽2.5m,高2.2m。采用20号工字钢金属支架支护。②.采区轨道上山布置在煤上山西侧25m,距煤层底板20m处,避开上山煤柱下方应力集中区,有利于巷道的维护。上山长725m,坡度20°,运输材料兼作进风用。断面形状为三心拱,宽2.5m,高2.2m。采用锚喷支护。二.区段平巷的布置方式、长度及支护方式,联络巷的间距、位置、长度及支护方式:三.下车场的形式、支护方式及长度:2.采区中部车场:采用单钩提升绕道式单道起坡甩车场。采用20号工字钢金属支架支护3.采区下部车场:采用大巷装车式采区下部车场形式。①装车线路总长度的计算LD=2LH+2T+L1=143720+31074+5700180.5m式中:LH--------空重车储车线长度T————连接点长度L1————机车长度加半个矿车长②支护方式:采用锚喷支护。3四.采区煤仓设计1.煤仓容量计算:按一个班产量计算Q=Q+LM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