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者:恩平海外联谊学校——梁奕娴教学内容:(2013年九年义务教育最新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60页例1及61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情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习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学生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有些困难的。教学策略:有余数的除法是今后继续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重要基础。本节课设计上充分运用直观操作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摆法得到不同的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的概念。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同时体会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卡片、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除法的含义。1、情景引入。(媒体出示小朋友摘草莓图。师:同学们请看,这些小朋友都在很开心的摘草莓,你们喜欢草莓吗?酸酸甜甜的草莓真惹人喜爱,下面我们按要求来给草莓分分组。看哪组同学分得又对又快。(学生六人一组)2、出示:师:把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摆看。请同学们用卡片边摆边说,再汇报结果。3、学生汇报结果: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学生回答后,媒体显示分的结果:教师:刚才摆的过程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教师:算式6÷2=3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设计意图:通过操作,语言的表达,算式的转换,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除法的含义。)二、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1)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媒体出示下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学具摆一摆。师:想想,在摆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呢?学生汇报摆的结果。学生: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一个没地方摆了。(学生回答后媒体显示摆的结果)教师:象这样平均分草莓,剩下1个不够继续分了,我们把这剩下的一个叫做余数。教师:那么我们如何用算式表示出刚才摆的过程呢?余数又是怎样表示出来呢?让学生试写算式,教师巡查,选取典型进行评讲。得出正确的写法是7÷2=3(盘)……1(个)教师: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草莓,我们把它叫做余数。这样的除法,叫做。(多媒体显示:有余数的除法余数)(2)、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的区别。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教师再总结:6÷2=3(盘)是没有余数的除法;7÷2=3(盘)……1(个)是有余数的除法。(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摆图操作、小组探究的方式感知有时候把物体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从而得出余数的概念。通过实践操作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完后有剩余的情况,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3)巩固训练。(完成教科书60页“做一做”第1题。)多媒体出示题目,简单演示一下题目的要求,再让学生在书本上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订正。(设计意图:通过完成做一做,进一步感受平均分中有剩余的各种情况,深化学生的理解,同时沟通不同表征方式间的关系,解决确定有余数的除法中商与余数的名数的教学难点问题。)(三)、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学习教科书61页例2)1、教师: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呢?(四根)。多媒体演示一下摆一个正方形的图案。师:现在请各小组的同学分别用8根、9根、10根、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16根小棒摆一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