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长岭四小刘立峰反思这节课,我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注重数学专业思想方法的渗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第一次运用“转化”思想方法推导得出的。因此,本节课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明白什么是“转化”,深刻理解“转化”的本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转化”思想,本节课不在是渗透的朦朦胧胧,而是把这种学习方法明朗化,让“转化”本领成为学生思维的“主角”并当作学习的一个重点让学生掌握。比如开课时让学生利用图形的转化,算出老师给出的第二个图形,让学生明确当我们遇到复杂的图可以把它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在面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新问题时,就很自然地就想到要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长方形。二、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通过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在这节课中,设计了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х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х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也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三、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基础练习(利用公式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提升练习以判断的形式出现;值得关注的是发散练习中,教师出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米,高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学生能求出6×4=24(平方米)似乎已经完成了这道题的使命。但是老师却让学生画心目中的平行四边形,并在这里通过出现形状不同,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它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水到渠成,学生很快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相等。到此,老师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问:“倒过来怎么说?你认为这样说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出现了争论,最后得出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并不一定要等高等底。在这里一道题的深入挖掘非常巧妙地把两个较难的知识点展现出来,并很自然向学生渗透了一种辩证思想。四、需要改进的地方虽然本节课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但后半部分的教学还存在着不敢放手现象。课堂上有效的评价语言在本节课中也体现不够完善。自己觉得在引导和组织学生上欠缺一些,在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操作活动中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有些学生的操作活动没有很有效进行,导致那里的教学时间过于长。不管怎样,我觉得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做为教师,往往在执教后,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