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入研究性学习老县城小学韩长城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这种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学习活动”的形式呈现的,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小学语文中更是应该渗透研究性学习,从小就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堂渗透专题研究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真正的知识不再是预先的存在,不再是那些被“格式化”地记载在书籍里的理论、概念和公式,而应该是能够被激活的知识是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知识,当然也括那些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的知识。真正的知识拥有者不再是一味地掌握特定领域或前人总结出的资料与技能的人,而是能够发明从来没被发明的知识,能不断提出创造性解决办法的人,即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创新人才。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崭新的能培养其创新精神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实施研究性学习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对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教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原因(一)宏观原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社会对创造性人才及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也要相应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教育中所忽略的。现在通过研究性学习就可以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向其他课程渗透先进的课程理念,凸显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二)课程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三)实施可行性的原因:语文是一门多彩的艺术,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语文教材的本身就具有可研究性,同时也为学生研究提供了可行性。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总共分为汉语拼音、识字、课文。1、汉语拼音:小学生一入学,就开始接触汉语拼音,这是学好语文的奠基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一册汉语拼音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随情境图的内容出现了相应的音节、词语或句子以及儿歌。例如,学习aoe这一课文时,主要是结合插图学习的,这样就可以符合低年级小朋友以直观为主的思维方式,而且图画中还孕育着故事,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插图来编一个小故事。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开始创新。总之,教师在教学汉语拼音时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观察形象化的事物识记音形、把生活与拼音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汉语拼音的质量。对于刚上小学的学生来说学习汉语拼音显然是有难度的,需要他们动力脑去研究。2、识字教学:有些汉字字形对于学生识记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难记字与生活中的事物,把难记字形象化。学生可主动地去编口诀以便识记字形或把某些相似字放在一起记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之间共同探讨识记方法,还可以上网查记一些识记技巧。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都会安排几个单元的识字,识字的内容都是归纳好的,比如,一年级下册的识字1就是讲关于春天的词语。这样,教师就可以结合插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书上给予的关于春天的词语讲一个故事,这样,就可以十分有效地识记词语了。3、课文:在学习课文时,教师一般会安排一串难度层层递进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问题不断提出,学生不断思考与研究,思维得以开拓,问题得以解决。另外,课文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