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泥石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基本特点、危害以及防御措施。加强应对能力。2.通过对地质灾害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应用,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3.增强学生抗灾和战胜灾害的决心和信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①知道泥石流的形成原因②了解减少泥石流危害的方法(逃生)难点:认识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教具准备土质山谷模型、草皮、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展示,激趣导入。【讲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试着从科学现象中发现美,欣赏美并追随美。让我们带上好心情,一起去旅行!【展示】云南东川旅游点图片集【设问】这些云南东川的图片都具有奇特的外形。你们知道东川的形成原因吗?——泥石流【阅读】“泥石流王国”里的绿色耕耘。材料:云南省东川小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铜矿。自唐朝开始,这里成为重要的铜产地。由于慕白的古代冶铜的主要燃料,流域内本来十分茂密的原始森林早到长期的毁灭性破坏。到20世纪50年代,小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仅有3%,在大约2000平方签名的流域面积内,发育有较大的泥石流沟107条,泥石流活动十分频繁,小江流域也因此成为我国注明的泥石流活动区,被人戏称为“泥石流王国”。【互动】云南东川的形成原因——泥石流。引出课题。【设问】关于泥石流,同学们已经有了哪些了解?(预设:①无人知②生只知是地质灾害③生全知,师需灵活应变)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有关泥石流的知识?【自由发表】1、泥石流的形成原因2、泥石流的危害3、泥石流的预防措施(二)讨论学习,探求新知【过渡】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来揭开泥石流的形成原因!1、泥石流的形成原因【阅读】在一些山区的沟谷中,由于雨水的不断冲刷,山体常滑落下来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这些物质被水流挟带,变成粘稠的浆体,沿着斜坡或沟谷急速奔泻而下,成为泥石流。预设:此时学生对泥石流仍缺少感性认识,待后完善。【讨论】请你结合材料,试着说出泥石流的形成原因。预设:流水、土质、地形(地形稍难,但由“斜坡沟谷”可引导学生推出。)【讲解】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一起来进一步认识泥石流。我们不可能亲临现场观察,但我们一样可以认识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模型。【模型】土质山谷模型。说明:制作此模型时需注意:使用的土壤质地要比较细,质地粗的土壤渗水比较快,坡面水流比较小,因此沙土也不适宜使用。土壤堆成山谷后不要压紧,可以先用水试验后确定的压实的程度,以水能冲走土壤为宜。坡面的坡度应大于45°,坡面也要有适当的长度,以80cm左右为宜。【展示】模型的Flash或相应的视频材料,增加教学直观性。【活动】A①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洒水。②加大洒水的量,使坡度形成较大水流,再次观察在A处发生的现象。泥石流的成因:大量的流水。B若改变坡度,会有何现象呢?陡峭VS平坦泥石流的成因:地形。C引导:模型上的土壤会有影响吗?泥石流的成因:坡面物质性质。【小结】泥石流形成的原因:①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大量的流水。②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流速大,冲刷力强。③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展示】泥石流图片【设问】能否试着给说说什么是泥石流呢?【互动】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分析】①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积雪融化也容易引发泥石流。——增加了流水量。②地震过后,坡面上的碎屑物受震动而变松动,容易形成泥石流。(可以结合汶川地震后引发泥石流事件说明)——改变了坡面物质的性质。(此处是对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的进一步透视)【过渡】除了上述自然原因外,还有哪些影响因素?预设:人类活动【追问】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引发泥石流?【活动】①在土质山谷模型的B处堆入一些沙子,再向坡面洒较大的水流。观察在A处趁机的泥沙和前面的活动相比有什么变化?——冲刷力增强②有哪些人类活动可以起类似“堆沙子”的效果?——开矿堆积放的矿渣,采石弃土、修建铁路、公路和水渠等不合理开发。③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覆盖植物(草皮),再向坡面洒较大的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