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习题积累与运用1.对下面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和它的表达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A.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光一泻而下的自然美。B.用夸张的手法,极力表现荷塘上月色的清朗纯洁。C.用比喻的手法,描绘荷塘上月光的清纯柔和。D.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月夜的寂静安宁。解析原文中没有使用夸张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而是比喻,但A项的理解没有抓住喻体“流水”的特征,而C项都抓住了,故C项为最佳答案。答案C2.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夏夜的西湖边,热闹的不仅是那些可爱的小生灵,更有璀璨的华灯和络绎的游人。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桂花的风骨,在于他的孤傲;桂花的品格,在于它的清幽。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高亢的乐声响彻苍穹,回荡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D.“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异乡忙于追梦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的牵挂和守望呢?解析A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描写乡村宁静之景,与西湖边璀璨的华灯络绎的游人这种热闹之景不符。B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写梅的。D项,“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写夫妻之间的。答案C3.下面是《雨中登泰山》中的一段话,后面列出的四种分析,哪一种更能确切地反映作者的意图和表现方法()——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好像少了谁都不该似的。A.作者运用借代、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B.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景色。C.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D.作者运用借代、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景色。解析上面一段文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运用了拟人,如:“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另外,本段文字主要是表现松树的那种“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故综合这两方面考察,选C。答案C4.下列各句中比喻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深一脚、浅一脚。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山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解析B句脚步“踩在棉花上”应当是松软无力的感觉,不能形容“轻快”,不当。答案B5.下列诗词句中,修辞手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对比)C.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对偶)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借喻)解析“绿肥红瘦”是借代手法答案D创新迁移6.仿照下面画线句子的格式,运用对偶和引用的修辞手法,在横线上续写一段话。一趟从上海开往北京的旅游专列行至江苏南京时,列车广播里,播音员正在播音:各位旅客:我们的脚下正是六朝古都南京。这里山川形胜,人文荟萃。紫金山松柏苍翠,玄武湖波光荡漾。东吴大帝指点江山,中山国父经纬天地。诗人曾感慨:“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现在,南京正渐渐地淡出你的视野。前方,列车将要到达的是安徽省。从群山连绵的皖南山区到沃土千里的淮北平原,这里风光秀美,历史悠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