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55回。因读书人称儒生,故“儒林”指读书人这个阶层;“外史”与“正史”相对,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不堪称道的轶事;“章回体”是长篇小说中的一种体裁,分若干回,每回都有标题,大多是一个对仗句,概括本回主要内容。《儒林外史》描写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记载他们的种种丑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关于科举制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1.乡试(又称大比、秋闱)。每三年的秋天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2.会试(又称礼闱、春闱)。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3.殿试。由皇帝在故宫主持考试,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1、初步考试--童试、岁试、科试⑴童试(小考):童子初应试皆称童生,及格者称生员(庠生、秀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公家发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及格的皆称附生。⑵岁试:一年一考,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进行选优。⑶科试(大考):三年一考,为了确定举人考试资格。2、正式考试--乡试、会试、殿试⑴乡试(大比、秋闱):每三年在省城考一次,成绩优良的员参加,考八股文和试帖诗,及格者称举人,有资格做官。第一名称解元,第2-10名称亚元。⑵会试(礼闱、春闱):乡试后第二年在礼部考,举人参加,考八股文和试帖诗,及格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后一般要复试。⑶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参加,考策问,中者皆称进士。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合称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清朝科举制度初级考试正式考试1.童试:儒生2.岁试:秀才(县里每年一次)3.科试:举人(资格)(三年一次)1.乡试:举人(做官的资格)(三年一次)2.会试:贡士(次年二月)3.殿试:进士(两月后)(直接做官,状元)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