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语文章节:第五单元课题:25杜甫诗三首总课时编号:主备人:武瑞平备案时间:实施人:实施时间:《学习目标》1背诵这三首诗2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3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第一课时学习过程【资料链接】“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第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作者简介: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学习《望岳》一、介绍写作背景: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一、课前自学1、解释加粗词①齐鲁青未了:②造化钟神秀:③荡胸生曾云:2、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3、《望岳》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二、合作探究,组内交流。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4、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三、谈收获朗读背诵,并以“我想对杜甫说,诗人啊,你………”的句式,讲讲你学了《望岳》的感受与收获。学习《春望》一、介绍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二、课前自学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出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2、如何理解题目《春望》?3、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三、合作探究,组内交流。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含义。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拓展提高1、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3、有人将“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的两个字调换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条保护环境的警示语,你能写出这个句子吗五、当堂检测背诵默写这两首诗【反思评价:】第二课时学习过程【知识链接】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