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剑运动击剑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击剑运动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早在远古时代,剑就是人类为了生存同野兽进行搏斗和猎食所使用的工具。击剑在古代埃及、中国、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国家十分盛行。在中世纪的欧洲,击剑与骑马、游泳、打猎、下棋、吟诗、投枪一起被列为骑士的七种高尚运动。西班牙被认为是现代击剑运动的摇篮,第一本击剑书籍就由两位西班牙教练编著。击剑运动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还是在法国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时期。1776年,法国著名击剑大师拉布瓦西埃发明了面罩,这一发明使击剑运动进一步走上了高雅道路。人们戴上面罩、手套,穿上击剑服,就可以安全地进行一连串的攻防交锋。面罩的问世是击剑运动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法国成为当时欧洲击剑运动的发展中心。中国击剑1955年前苏联专家赫鲁晓娃在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开设击剑专修课,开始把击剑运动引入中国。1978中国击剑选手在第29届世界青年锦标赛上夺得亚军。1984年在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一举夺得女子花剑冠军,再一次轰动世界击剑界。1992年,在第25届奥运会上,王会凤夺得女子花剑亚军。2000年第27届奥运会上,中国男子花剑“三剑客”夺得男子花剑团体亚军。2004年第28届奥运会上,谭雪夺得女子佩剑亚军、王磊夺得男子重剑亚军,男子花剑“三剑客”再一次出征奥运会又取得男子花剑团体亚军的骄人战绩。2006年10月都灵击剑世界锦标赛,王磊夺得男子重剑冠军,女子重剑取得团体冠军,这是中国击剑史上又一次重大的历史性突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仲满夺得的男子佩剑个人赛冠军则是中国在男子项目上取得的一次伟大的进步。这是24年以来中国再次获得击剑奥运金牌。也是本次北京奥运会最闪耀的一匹黑马。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雷声夺得男子花剑个人赛冠军,中国女子重剑队获得团体冠军。栾菊杰1978年,那一年的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栾菊杰在进入半决赛后,一路过关斩将,上届亚军前苏联选手蒂米特朗、意大利全国冠军西高奈蒂在她的剑下落荒而走,随后遭遇曾在小组赛中赢过自己的前苏联名将扎加列娃。扎加列娃,以身体粗壮,动作凶狠著称。比赛中她果然名不虚传,和栾菊杰较量的第二个回合中,她在栾菊杰跨步突刺并刺中她的同时,也向栾菊杰发动了反击,她的剑尖刺中了栾菊杰的肩部,而力量之大使她的剑身也承受不住而断裂,断裂后的半截剑收势不住,刺入了栾菊杰的左臂,也是栾菊杰的持剑臂。当时精神高度集中的栾菊杰,只感到左臂一阵麻木和疼痛。断剑,在她的左臂里,血汩汩地流下来,渗透了白色的击剑服。然而,她并没有退缩,而是坚持一定要打完这场比赛。当她最后被送进医院的时候,所有的人--无论是比赛场上的对手、还是后来为她治疗的医生,都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了。虽然按比赛规则,以循环积分排名,栾菊杰只获得了亚军,但她的勇猛,她的毅力,当然还有她的技艺,已令那些西方的女剑客们侧目。场地与装备比赛场地,也叫剑道,为木制材料,上面覆盖着金属网或是板,长14米,宽约2米,两端各有1.5米到2米的延伸部分。场地中央的一条线是中线,离中线各2米处为双方运动员的开始线,双方开台线再往后各5米为端线。两名运动员在这14米的长的区域做出任何刺中都是有效的。两端距端线有2米的警告区。击剑运动员比赛时必须佩戴由金属网制成的面罩,以保证运动员头颈部的安全,比赛服有保护作用,由质地结实的面料做成,花剑运动员最外层还穿着一件为有效部位的金属背心,而佩剑运动员要穿一件金属衣。剑长110厘米,重量不超过500克,横断面为长方形,护手盘的最大直径为12厘米,剑头直径在5.5-7毫米之间长为1.5厘米左右。花剑重剑剑长110厘米,重量不超过770克,横断面为三棱形,剑头直径约为八毫米,长度为1.5厘米左右。剑长105厘米,重量不超过500克,横断面近似长方形,剑身顶端弯曲形成剑头。佩剑三种剑的对比竞赛规则击剑比赛中,当裁判员宣布准备比赛时,双方队员在离中心线两米处就位,运动员成实战姿势站立位,未握剑的手放在身体同侧,不得遮挡身体有效部位,运动员每得一分都得回到开始线后,成实战姿势重新开始比赛。花剑是完全的刺击武器,只有剑尖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