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电教举例历史是一门社会科学,她通过回顾过去的人类历程,总结人类的成与败、得与失,为人类提供了一笔不可或缺的宝贵才富。对于加强学生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对历史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作为历史基础知识传授者的初中历史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积极投入教改,利用电教媒体,让呆板沉寂的历史鲜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历史并不抽象、也不枯燥和厌烦,而是一种乐趣。这种乐趣一旦激发出来,将会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两年来历史电教中感觉较成功的案例,切望抛砖引玉。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避免厌学情绪,还可以发展学生智能,提高教学效果。要成功地上好一堂历史课,教师必须首先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巧妙新颖别致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使课堂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住。例如,我在教学《红军长征》一课时,先播放民歌《十送红军》,接着又用DVD播放电视连续剧《长征》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学生在音乐声和观看电视画面中感受到了长征这段历史。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历史史实的浓厚兴趣。又如在教学《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有关渡江战役的内容时,先播放解放军横渡长江的电影片断:长江上无数的大小船只,解放军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冲向对岸消灭敌人,顷刻间长江防线被突破。在播放片断过后,再用投影片打出毛泽东的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渲染的气氛,生动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勇往直前,消灭敌人的英勇精神,同时也使学生加深了对渡江战役这一史实以及诗中体现的“将革命进行到底”思想的解放。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使学生产生对历史的“亲近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果。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必须是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学中应用电教媒体优化组合,就能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产生多元效应,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并用。因此教师如果能够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运用电教媒体来配合教学,并以此为默契,引导学生自觉对重难点进行思维,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难为易,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如我在教学《美国的霸权政策》一课时,对本课的重点之一就是“冷战”政策的概念及表现。为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冷战”这一连成年人都感到陌生的概念,我巧妙使用电教媒体演示了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两组录像,引导学生思维:在武器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思维中互相启发和沟通这一难题,以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找出二者区别的关键点,从而真正认识到冷战的含义。至于冷战的表现,采取总分总的办法,出示幻灯片《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同时边演边讲,声情并茂,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从而促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突破重点,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理解伪满洲国政权的傀儡性质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一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通过播放影视末代皇帝溥仪启发学生思考:日本扶持溥仪成立伪满洲国的目的是什么?溥仪是否真正是皇帝,为什么?学生结合影视内容,通过讨论、思维,得出结论:溥仪一切行动都受关东军限制,日军在中国东北为所欲为。难点“伪满洲国政权是傀儡政权”就迎刃而解了。二、引导探究,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问题探究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要素。利用电教手段,巧妙设置问题,有很快击中学生的兴奋中心,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又用投影打出京剧中曹操、刘备、诸葛亮的脸谱像,将学生一下子便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