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让我们荡起双桨15让我们荡起双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让我们荡起双桨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5让我们荡起双桨北海白塔位于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上,建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塔高35.9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15让我们荡起双桨北海公园15让我们荡起双桨北海公园15让我们荡起双桨同学们,刚刚我们听了欢快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这节课让我们随着孩子们的小船泛舟碧波上,去感受孩子们愉快的心情。第二课时15让我们荡起双桨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小节,说一说:“我们”在干什么?“我们”看到了哪些景物?互动课堂15让我们荡起双桨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15让我们荡起双桨划船15让我们荡起双桨白塔绿树红墙15让我们荡起双桨开篇点题拟人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体现海水清澈15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讨论:和原句对比读,你认为哪句话写的好?既表现了船儿慢慢行进的特点,又表现了小朋友们荡舟水上的快乐心情。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劈开波浪,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拟人15让我们荡起双桨比较“轻轻漂荡”和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推开波浪”表明了“我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漂荡”表明了“我们”被美丽的景色迷住了,不再划桨,而是任凭小船儿自由漂荡。15让我们荡起双桨朗诵第三小节,说一说:“我们”是谁?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5让我们荡起双桨少先队员中国共产党借代拟人中国共产党给少先队员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把“鱼儿”当作人来写,好像鱼儿也能理解“我们”的愉快心情,分享“我们”的快乐。这里借鱼儿的自在、欢快抒发了少先队员对拥有幸福美满生活的自豪感。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表现了少年队员心向着中国共产党15让我们荡起双桨什么是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借代有什么效果?可以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怎样判断借代用法?“本体”不出现,用“借体”出来代替。认识借代15让我们荡起双桨朗诵第五小节,说一说:这里表达了“我们”怎样的感情?15让我们荡起双桨“明知故问”,体现对党的感激之情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的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句话通过问句来引发思考,更加强烈地表达了少先队员的感激之情。15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它是歌词中的副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思考:下面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呢?15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反复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本文中三次出现“小船儿轻轻……”即是使用了这种手法,表达了少先队员舒畅的心情,以及对祖国和美好生活的热爱。15让我们荡起双桨想一想:这首歌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写景有序远——近静——动白塔绿树红墙阳光鱼儿巧妙修辞生动有趣蕴含感情比喻拟人“明知故问”反复借代15让我们荡起双桨一、填空课堂演练美丽的()愉快地()凉爽的()尽情地()白塔歌唱风欢乐15让我们荡起双桨少先队员心向共产党二、红领巾迎着太阳是什么意思?15让我们荡起双桨主题概括本课描绘了一群少先队员在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动人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热爱生活课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