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舍不得这棵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57班唐彩娟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体会作者对梧桐树的难舍和喜爱之情,感受梧桐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贵品质。3、初步了解先总写后分写的写作方式,在阅读中渗透写作练习。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舍不得梧桐树的原因,体会其对梧桐树的深情教学难点1、体会第2-6自然段中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初步练习使用先总后分的方法写一段话。2、领悟“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这句话的意思。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从小到大见过很多树,你知道哪些树的名字呢?那你见过梧桐树吗?(课件展示梧桐树)2、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教师朗读。这段话里连用了三个“没有”,拿梧桐树与哪些树作比较?说明它的外表普通。(板书——普通的树——外表普通)3、梧桐树就是这样一棵普通的树,可是有一个小男孩要搬家了,最舍不得的既不是好邻居,也不是小伙伴,而是门前这棵普通的梧桐树。(板书课题——18.舍不得这棵树)谁来试试读出作者舍不得的这种感情?(不,得都读轻声)当爸爸妈妈要出远门时,当你心爱的东西不见了,我们都会——“舍不得!”请同学们带着这种舍不得的心情,把课题再读一遍。4、这到底是棵怎样的树呢?让小男孩这么舍不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把你找到的答案,画上横线。二、理解课文大意。1、同学们,你找到答案了吗?这是一棵什么树,小男孩这么舍不得它?(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鸟树花树果树有灵性的树)2、你们是从哪里找到的?(课文第3-6自然段每段开头都有。)像这样在一个自然段开头有一句概括这段话大意的句子,叫总起句,也叫中心句。+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1、因为这是一棵鸟树,一棵花树,一棵果树,一棵有灵性的树,所以小男孩舍不得它。那你最喜欢它是一棵怎样的树?请找到那一段,仔细地读一读,和同桌或前后的同学说说你喜欢这一段的理由。2、交流学习3-6自然段。(根据学生回答品读)A、预设一——鸟树1、你最喜欢这是一棵什么树?(鸟树)为什么?(板书——好听的音乐)你能读出对这棵树的喜爱之情吗?(读得真不错,我听出了喜爱之情。)2、课件出示“鸟树”,请看这棵鸟树,每天许多鸟儿在树上唱个不停,当你听到这美妙的音乐时,你的心情怎样呢?(快乐)鸟树带给小男孩好听的音乐,难怪他舍不得这棵树。3、请男孩子们齐读第三段,读出快乐,读出喜爱。B、预设二——花树1、你最喜欢这是一棵什么树?(花树)为什么?(板书——淡淡的清香)好好地读一读吧,要让同学们感觉到香味哦!读得怎么样?2、课件出示“花树”,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这棵美丽的花树吧。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这一段,边听边想象。(指名学生回答)谁来说说你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许许多多的花;我仿佛看到了很多黄绿色的花。)你好像闻到了什么?(我好像闻到了花香。)什么样的花香?(淡淡的花香)3、淡淡的清香灌满了我家小屋,染香了家里的每个人。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就是屋子的小主人,正在窗前写作业,忽然,一阵轻风吹来,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像水一样灌满了你家小屋,屋子成了一个大染缸,你和你的家人都被染香了。感觉怎么样?(啊,好香,真舒服,让人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难怪小男孩舍不得这棵树。4、请女孩子们带着这种舒服的感觉齐读这一段。C、预设三——果树1、你还喜欢它是一棵什么树?(果树)你来把这一段读一读吧。嗯,我听出来了,它给我们带来了······(板书——香甜的果实)2、课件出示果树,瞧,这就是一棵果树。这满树的果子真可爱,课文是怎么描写果子的?指名读相关句子:秋天,它捧出串串小汤匙儿,里面盛着圆圆的小粒粒。梧桐树真的会“捧”出果子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拟人的写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了。)这句话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梧桐果子比作小汤匙。)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要学会多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作文更生动。3、这满树的果子好吃吗?(好吃!)“什么滋味?”(香甜香甜的)这么香甜的果子,大家吃得乐乐呵呵。...